(三)古玩作偽用語
1.揭二層:古畫的作偽用語。年代不久的宣紙本畫因原托紙用漿稀薄,日久潮濕而脫落,揭下下面一層,上帶有畫面滲透下來的墨跡或景色,與原本差不多,作偽者再按照上一層的真跡加以潤飾,蓋上印章,裝裱成品。
2.后加彩:一種常見的瓷器作偽手法。在洗干凈的舊器表面重新畫彩再以低溫焙燒。后加彩作偽方式多種多樣,如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后加了貴重的琺瑯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以達到使其升值、作偽盈利的目的。
(四)古玩鑒定用語
1.品相:品質(zhì)與外相的意義,泛指收藏品的外觀工藝和內(nèi)在質(zhì)量的優(yōu)劣程度,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年代的器物。如稱:全品相、品相一般、品相一塌糊涂等。品相是構(gòu)成古玩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2.妖氣:泛指后仿品和作偽品,作舊時殘留的色、澤、光。這種人為的假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稱為“妖氣”。
古玩業(yè)隱語行話的結(jié)構(gòu)
(一)比喻式構(gòu)詞
比喻就是通常所說的打比方,即用他事物來指稱本事物。為了保守行業(yè)內(nèi)部的秘密,人們往往選用日常熟悉的事物形象來作喻體去指稱所要表達的事物。比喻式構(gòu)詞在古董行業(yè)語中占有很大比重。
1.寶鴨,即香爐。古時香爐被制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常見者有鴨、鳥、兔、龜形。其中以鴨子的形狀尤多,稱“寶鴨”。唐代孫魴《夜坐》詩有云:“劃多灰雜蒼虬跡,坐久煙消寶鴨香。”宋代李清照《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這里的“寶鴨”均指香爐。
2.殺豬,就是經(jīng)營新仿瓷器的人對賣假貨行為的一種口語,將有錢的客人比喻成豬。在數(shù)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社會,漢民族幾乎家家戶戶飼養(yǎng)豬,豬成了家庭財富的象征,故舊時江湖市井稱有錢人為“肥豬”。“殺豬”就是“宰客”在古董行業(yè)語的別稱。
(二)借代式構(gòu)詞
借代式構(gòu)詞是用和事物本身有關(guān)的特征來構(gòu)造新詞,并用這種特征來指稱該事物的一種構(gòu)詞方式。這種構(gòu)詞方式以名詞為主,動詞很少,形容詞未見。
1.借事物外形特征借代事物
雙圓:指古代銅鏡。用外形借代本體。古代銅鏡一般以圓形為主,從外形上看是兩個圓形,故而稱之為“雙圓”。
2.借所容之物代表容器
聚膏:膏指蠑螈或蜥蜴一類動物的油脂,舊時用以點燈。這里是借容器所盛之物代表容器。《切口。商鋪。古董業(yè)》:“聚膏,燈也。”北周庾信《燈賦》中亦有:“秀華掩映,膏照灼。”
3.以事物的顏色代指事物
中國的“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以墨色的濃淡顯示層次,古董行稱之為“青描”。《切口。商鋪。古董業(yè)》:“青描,墨畫山水也。”又有“彩描”“彩描,花卉畫也。”因使用的原材料顏色為彩色故稱“彩描”。
4.以數(shù)量詞代指事物
一張:“張”不是貨幣數(shù)量,而是鈔票載體的數(shù)量單位。此詞甚妙,因可隨貨幣的升值與貶值而浮動。20世紀80年代一張指10元,90年代已指100元。
(三)比擬式構(gòu)詞
所謂比擬,是把事物擬作人,或者把人擬作事物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比擬式構(gòu)詞法主要特征是為了既隱晦曲折又生動形象地突出事物或人的某種特征。這種構(gòu)詞中,以擬人化的詞為多,擬物化的詞較少。
“口”是人身體的重要器官,以此來構(gòu)詞的不為少數(shù)。稱碗為“親口”;酒杯為“含口”;茶壺為“吞口”;筆洗為“大口”;此外還有稱硯臺為“食墨”、唾壺為“仰承”等均與口有關(guān)。也有比擬人體其他部位的名詞,如稱花瓶為“長頸”,因為花瓶的瓶頸細長形如人的脖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