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饒曉晴的作品單價不過三四千元,如今單價已達到十五六萬元。
如果說在本世紀剛剛開始的那幾年里,收入小康的藝術品愛好者還能以不算太高的價格收入一些自己“心水”的東西,那么以“白石熱”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在短短數年中似乎已將門檻提高到平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資本大鱷們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億的豪擲,讓很多人對藝術品望而卻步。難道這些美好的東西已經對普通人關上大門?未必。專家建議,“以時間換空間”或許是個不錯的法子。
當代藝術陶瓷
是“洼地”可挖掘
本月30日,在流花湖公園中的流花湖東苑藝術館中,一個以中青年代表性藝術家為主的“國瓷瑰寶”景德鎮陶瓷藝術展將開幕。將展出陳云崗、王秋霞、劉偉、饒曉晴、王希懷、趙紫云等一批優秀陶藝家的作品。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知名陶瓷鑒藏家、廣州市滿樺號藝術陶瓷的負責人李偉雄提出了“以時間換空間”的概念,為有志于收藏,而又感到囊中羞澀的人們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現在大家都說在藝術品收藏中‘撿漏’是越來越難了,其實也不一定”,李偉雄說,“當然如果像過去那樣去市場淘,收獲的機會是非常小了,但是現在可以做‘時間差’:可以去發掘一些現在在名氣上還稍欠,但年富力強,有獨創精神而較大發展潛力的中青年藝術家。這些人的東西現在不太貴,很多人都收得起,但是投資回報肯定相當可觀。”
李偉雄舉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饒曉晴的例子,這位當今的藝壇名家,多年來探索高溫色釉的綜合裝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色釉和粉彩、新彩綜合裝飾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手法,如今她的作品單價已經達到十五六萬元,而且仍有上升空間,但六七年前,單價不過三四千元。
李偉雄還認為,當代藝術陶瓷與其他收藏品類相比,整體上漲幅不大,從整個板塊來看都還具有“洼地”價值,可謂是一種大尺度的“撿漏”。
資深藝術陶瓷鑒賞家、景德鎮藝術陶瓷商會秘書長程長林也指出,“我們說‘慕名大師’是重要的,是的,大師的作品附加值高。藝術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有它的工藝要求。”程長林指出,“但時下有不少‘無名之輩’的作品,大氣灑脫,工藝性強,他們的創作熱情很高,刻苦鉆研技藝,對作品精益求精,手法不拘一格,作品給人很強的震撼力。有一些老藝人,他們受時代的限制,受宣傳炒作的限制,默默無聞,他們沒有大師的頭銜,但是他們集中了老一輩創作的智慧,創作出的作品,出神入化,渾然天成。”因此這些價位低的好作品也有望給人意想不到的回報。
專家指出,收藏藝術品要講求作品的質量在價格中的比例,要參照“頭銜”,但更要看重作品的工藝技巧、藝術語言,避免收藏過于商品化的作品,不能盲目追捧,最好就是一個人的作品,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來。
在年輕人中
物色“潛力股”
廣州的小洲村,是許多年輕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聚集之地。在過去一段時間中,也有一些藝術投資者的眼光關注到了這里。在村中老屋泗海公祠中成立了一個藝術沙龍的詩人、藝術評論家譚暢等人,數月來已經舉辦了多次活動,對于廣州、廣東的藝術市場進行探討。其中一個焦點話題,就是如何依托小洲村這樣有著大量年輕藝術家資源的聚落,在年輕人中發掘出有足夠上升空間的“潛力股”。
在不久前舉行的“你去邊度”當代藝術研討會上,譚暢指出,現在很多人感覺未來的方向曖昧不清,不只是年輕藝術家才體會到“糾結”的困惑,成年人更需要精神的釋放和思想的碰撞。那么如何從這樣復雜迷離、但年輕而有活力的創作群體中,找出創作和投資的方向,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也是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