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收藏是一種覆蓋面廣泛的文化現象,是人人可為的事情,有時尚性和風潮性。因此,絕對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它是社會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收藏熱象征社會的文化覺醒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遺留下的東西很多,有良好的文化傳統,文化積累、文化高度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積累下來的很多歷史遺留物都具有收藏價值、保留價值。當然,收藏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重視自己的文化,并保存自己的文化,這是中國歷史的特色。
自古以來,古墓葬就保留了很多器物,埋藏了很多隨葬器物,這也是一種收藏。從甲骨文時代開始,典籍記載成為收藏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它保留下來的歷史,對當代人而言跨越空間,對后代人而言跨越時間,是時空上兩種方向的傳播、保存。典籍對于歷史、文化的記載和收藏浩如煙海,文字記載是當代“活”的傳承。
我國的國家制度中有保管、收藏典籍的傳統,并且一直在延續。但也出現過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焚書坑儒、焚燒阿房宮等這種大規模的毀壞現象,或者一個朝代被推翻,新朝代要將前朝的東西徹底摧毀,毀滅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文化主流仍然是保留、收藏、傳承歷史,延續至今。
中國收藏種類繁多、范圍廣泛,與西方收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方可能只在古建等某一個方面流傳較好,而不像我國收藏這么豐富多樣,比如碑刻、書籍、瓷器等等,種類豐富,體現在各種形態上,體現的收藏概念也比較大,這是中國收藏的一大特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說明中國人文化傳承的意識還是很強的,如果沒有代代的收藏和傳承,人們現在就看不到那么多的歷史,也不可能積累那么多的東西。雖然考古學家還在從地下不斷發掘出彌補空白的文物,但是從目前已經掌握的文物中,我們所獲得的文化積累和文化財富能夠呈現清晰的歷史線索。
中國當代,有兩次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一是五四運動,一是文化大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被徹底否定。在否定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相對較弱,離傳統文化內核較遠,所以,當代年輕人傳統文化觀念是不及古代人的。收藏熱的興起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新認識,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其價值的認可,對宣傳、普及中國文化很有好處。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有利于今后社會發展,有利于豐富人們的創造力和民族的生命力。收藏在哲學上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行為、深刻的文化現象。我們對文化的尊重、文化自信心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會出現收藏熱潮,這是一種文化自覺的體現。
同時,收藏需要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收藏分為這樣幾個層次,一是市場運作;二是純粹的個人愛好,量力而行;三是不富有但對收藏癡迷,傾其所有、傾家蕩產也要收藏。在這幾個層次里面,傾其所有來收藏愛好的東西是最到位的一種情況,這需要能力,還需要下很大的決心,甚至要降低生活水平,放低生活姿態,犧牲很多其他的愛好,如此癡迷的熱愛收藏,對收藏文化應該有比較深刻的見解。不是知音,不可能到癡迷的程度,這些收藏愛好者對藏品的文化價值看得非常透徹,并從中享受很多樂趣。比如有的人收藏瓷器,那么他們對瓷的歷史、不同年代的瓷、不同瓷器的造型、燒制等等所有的細節,都要了解,研究它、喜愛它,收藏者要達到與器物創造者同樣的水平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它,這需要文化修養、文化錘煉、文化積累,這是一種大能力。收藏的門類很多,收藏哪一類藏品就要了解哪一類藏品的知識,這樣就會出現很多專家。就像我們的社會分工一樣,分工很細,才能把社會發展起來。收藏也是一樣,人們熱愛不同的收藏門類,這樣文化傳承才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收藏領域是文化多樣性、文化全面發展的一種表現。收藏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國家收藏,國家博物館體現了國家收藏的水平。現在我國博物館體系是很完備的,從國家級、省級到地市級、縣級博物館的硬件設施和專業人員配備都比較到位。從這個角度看,國家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在不斷的傳承歷史。各級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文物、重要的藝術品數量龐大,有能力實現全民欣賞國家收藏,實現文化共享。收藏文化要更多的滲透到博物館體系中,不是為收藏而收藏,也不是為后人而收藏,要先實現為當代人服務。過去博物館的概念太強,收藏的概念相對較弱,因我國民間收藏非常發達。很多珍貴寶物流落民間,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民間收藏非常活躍。國外村落都有自己的博物館,保存村落歷史,比如有的村落雖然已經城市化,但村落博物館呈現農耕展覽史。瑞典的兩個展覽讓人非常震撼,一個是家庭展覽,這個家庭將一百年來幾代人使用過的器物全部保留下來,并全部捐獻給博物館。這些藏品展現了那個年代所有的生活細節,是一筆了不起的財富,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收藏,變成了一種文化收藏;另外一個博物館則收集了各式各樣的鞋子,帶著泥的、很精致的,男人的、女人的、小孩的,軍人的、工人的、醫生的,全部會聚在一起,非常震撼。
收藏有很多角度,過去收藏或文物交流規定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收藏才被列入保護范圍,現在大的文化概念興起以后,有兩點突破:第一,不再規定收藏品必須是某一年代以前才有價值,當代的東西也具有遺產價值。比如工業遺產,首鋼搬遷,首鋼原址本身就是遺產,它見證了一個時代。這是一個國際潮流,人們對自己創造的東西越來越珍惜,它能夠見證一代人的命運,是一代人的記憶,對后人有教育意義。過去民居不被列入保護范圍,但現在木雕、磚雕、石雕以及老北京的門墩都列入收藏范圍。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都開始被關注,收藏視野大大拓展,藏品年代不受限制,有價值和有特色的東西都是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過去人們只關注有形的東西,無形的東西如何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引進以后,人們不僅看到器物本身,還看到器物背后記憶和技藝的傳承。從器物實體關注延伸到對活著的人的關注,把物和人結合起來,這是收藏視野的拓展。
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都散落民間,并非宮廷文化或雅的文化,它屬于民俗文化,與我們的生活結合緊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全球性的文化行為,人們突然發現身邊有很多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比如剪紙,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價值觀,使我們的文化視野更加開闊,對文化的認識更加全面。
收藏的大境界是民族、是歷史、是未來、是文化傳承,目前收藏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業學科,缺乏學術規范。收藏要真正發展,需要規范的學術氛圍、知識體系和學術道德,這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實現。
另外,收藏不能代替創造,創造是第一位的,有創造才有收藏。如果一個民族喪失創造能力,只有收藏能力,那是可悲的。收藏是為了創造出更好的東西而不斷積累。在文化發展中,不能單一地提倡收藏,而要鼓勵創造。收藏要為文化的發展、文化創造力的激活服務,激發人們的文化想象力,創造出的東西要有中國氣派、中國氣象、中國特色,這些都來自于收藏和傳統。沒有創新,只是守舊,停留在收藏層面,民族將走向衰落。收藏要為創造服務,明確這一點,收藏目的才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