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仇炎之先生1000多港幣買了對明代官窯成化斗彩雞缸杯。1980年,仇炎之這位大收藏家在海外過世了,兩只雞缸杯被后人送上了香港蘇富比拍賣會,結果分別以418萬,528萬港幣成交,刷新了當時中國瓷器的成交紀錄。1999年,其中的一只又上了同樣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成交價已躍上了千萬元的臺階,以2917萬港幣成交,新的紀錄又一次誕生。
講起瓷器的價格,人們會津津樂道那只2.3億元的元代青花大罐。其實,若以論重量價格比,或面積價格比,雞缸杯則更勝一籌。對于瓷器收藏及回報,講究的是一個時機。近年來,瓷器收藏市場贗品泛濫,加上金融危機影響,瓷器問津者減少,價格有所回落,擇機介入實為良策。
成化斗彩登峰造極
斗彩產生于宣德,登峰造極于成化。“斗彩”兩字最早出現在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錄”,書中對“斗彩”有十分精到的描述,“青料畫其半體,復入彩料,湊齊全體”。現在對斗彩又有細分,用青花勾輪廓線后填彩的才稱斗彩,余者稱作青花加彩。
雞缸杯是個有著斗彩雞紋的小酒杯。這個小酒杯體積不大,胎體輕薄,白釉滋潤,迎光而視,能感到白中帶微紅。尤如少女白里透紅的肌膚,十分可人,讓人愛不釋手。雞缸杯上用的青花為平等青,這種青花淡雅內斂,不張揚。成化青花一般用平涂法,讓人有二維的感覺,青花燒成后,再進行二次上色,顏色主要有紅、黃、綠、紫等。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所限,綠燒不成正綠,往往綠中帶黃,成了草綠色;紫色也燒不成正紫色,顯得有點差,稱差紫,后人不知,寫成了姹紫嫣紅的姹紫,上色后二次進窯爐低溫燒成。現在鑒定成化斗彩雞缸杯有兩個要點,一看胎色是否白中透微紅,二觀差紫,是否差得和成化一致。這兩個要點現在再傾力仿制終不可及。當時制胎的是麻倉土,才有白里透紅的感覺,這種土早已用盡,不可復得。差紫的情況還要復雜一些,現在仿的不是燒得太好就是太差,與成化同樣差得恰到好處的還沒有。
斗彩雞缸杯的故事
可以說,中國瓷器明代看成化,清代看雍正。這只小小的酒杯,不僅是成化官窯瓷器中的代表,同時也是明代官窯瓷器中的代表,它不僅做工精良,小巧可人,在它背后還有著一段纏綿悱惻、幽怨動人的愛情故事。
可以說,成化帝是歷史上著名的,也是唯一的搞姐弟戀且極基癡情的皇帝。他從小有戀母情結,因此,即便宮廷里美女如云,但他偏偏只一心一意迷戀上大他17歲的萬貴妃。為了討萬貴妃的歡心,由他親自授意燒制了用于與萬貴妃對飲的斗彩雞缸杯,據說“大明成化年制”這六字款還是成化帝少年時的手筆。那么,成化斗彩杯品種不少,有高士杯、三秋杯、葡萄杯等,為什么唯獨雞缸杯特別珍貴呢?原來,成化元年是雞年,皇帝和貴妃自然特重視雞缸杯。明萬歷年間,一雙雞缸杯已經值錢十萬。數百年過去了,價位過千萬是合理的,就是過億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市場擇機介入
改革開放以來,拍賣場上瓷器價格上升非常快,這從某種程度上催生了贗品的泛濫。制贗者水平也很高,有世代燒窯的,有從事田野考古的也有在博物館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的。甚至有這樣的故事,某海關截獲了幾只國家不允許出境的官窯瓷器,經專家鑒定為真品,結果公安人員跟到了景德鎮,見到床鋪地下都是這樣的瓷器,才知道是高仿品。
一邊是市場的不規范,信用的缺失,鑒定的不到位,一邊是制贗的猖獗。在這樣的情況下,眼力不到位的買家很容易成為冤大頭,從而降低購買瓷器的積極性。然而,紅樓夢中有句話叫做“假作真時真亦假”,假瓷器當真瓷器拍,真瓷器有時也會被人當成假東西。加上去年開始,金融危機蔓延,往日一擲千金的買家資金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影響了本來就有些低迷的瓷器市場。從這幾種因素來看,這個時機對于有眼力的藏家卻是個機會。
眾所周知,全球性的藝術品拍賣一般分為油畫、珠寶和中國瓷器,可以說,這三項永遠是拍場主角、收藏界的主旋律,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永遠是收藏界尋覓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