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藝術家、畫廊、收藏家以及拍賣等各個環節。收藏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沒有收藏群體,藝術的意義得不到完整的闡釋,流通和傳播則更無從談起。藏家對市場的發展舉足輕重,藏家的品味高低造就了藝術環境品味的高低(注釋1)。今年年初,發改委宣稱中國2010年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中國的億萬富翁達到6萬多人,意味著中國人已經具備了藝術收藏的經濟條件,進入了初級發展階段。當LV、DIOR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明顯,企業家、投資人、明星紛紛染指收藏,儼然已成風尚。藝術收藏已成為品味和身份的象征。
可是,如何收藏?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收藏家?收藏家應該以什么心態進入?如何買對作品?如何梳理藏品?在享受收藏帶來的快樂之余,一系列的問題也接踵而來。而時下不絕于耳的過億的拍賣數字,或多或少也會造成收藏的某些困惑。本刊對藝術收藏做了分類,每期有針對性地邀請相對應的藏家或專家,與讀者分享他們的體驗。從市場的角度,藝術家分成3類:第一類是天價級別的;第二類是已成名的藝術家;第三類是潛力藝術家。本期重點討論后面兩種藝術家的收藏,并邀請從事投資行業的張建梅女士、音樂人姚謙先生、長期研究藝術收藏投資的趙孝萱女士以及楊畫廊的經理楊敏,講述他們的收藏經,分享他們收藏的快樂或對收藏的建議或看法。從事投資行業的張建梅說她喜歡“和藝術家共同成長的感覺,有種成就感”,收藏使她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收獲;姚謙認為“收藏還是要居于對於文化藝術的喜好”,而他本人也真的對東南亞的歷史很有研究,還曾為索卡策劃了東南亞的當代藝術的展覽;作為藝術市場的專家趙孝萱女士和年輕的畫廊經營者楊敏,更多的是從他們的角度,提出很多收藏的經驗和建議。
誠然,“熱愛藝術、為藝術而感動”,是藝術收藏者的首要條件,也許,只有秉承這個理念,市場的泡沫才會逐漸平伏,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就不再是那些刺激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