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瓷器真品,在國外市場上竟賣不過歐洲的仿品! 或許您會問,中國瓷器最近不是常常在國外拍出天價嗎,怎么可能便宜?然而,本文中所指的中國瓷器并不是國人熱捧的明清官窯,而是大家不太注意的外銷瓷。
瓷器鑒賞家毛曉滬對這種現象便有親身體驗。他在歐洲考察時就發現,當今一套早期德國麥森瓷廠仿制景德鎮外銷瓷的售價是30萬歐元,而一套乾隆外銷青花瓷的售價僅1萬歐元,前者是后者的30倍。此外,他在墨爾本古董店還發現一只清初德化窯黃褐釉(仿犀角本色)鹿虎紋犀角杯,標價540澳元。在同一商店中,一只意大利仿德化窯白釉犀角杯售價2000澳元。后者是前者售價的4倍,其品質也與真品相去甚遠。
當然你可以說,歐洲人更加崇尚自己祖先的作品,但毛曉滬指出,如今中國外銷瓷價格低最主要還是因為國人還沒充分重視外銷瓷。在國外,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外銷瓷,而國內沒有一家博物館收藏的明清外銷瓷超過千件,還不如許多私人收藏家手中外銷瓷的數量多。
實際上,這些外銷瓷在歐洲近幾百年來多數都掛在墻上做裝飾品,很少觸動,大部分都品相較好。相比之下,在國內普通收藏者手里,則較少能見到品相完好的清代瓷盤。此外,有專家指出,目前存于歐洲的外銷瓷可達百萬余件,數量不可謂不大。
那么,外銷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是何等地位?毛曉滬認為,大家都說中國陶瓷全世界聞名,其實是到明代中國陶瓷才開始全面登上世界舞臺的,其中嘉靖、萬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外銷青花瓷是歐洲人最初接觸的中國陶瓷。外銷瓷當時被歐洲人冠以克拉克瓷,受到歐洲王室貴族的廣泛喜愛,甚至成為歐洲人地位、財富、品位、時尚的象征。
除了對歐洲的影響,外銷瓷還對當時的中國陶瓷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外銷瓷以青花瓷為主,只有少量五彩瓷。而清代外銷瓷不僅有大量釉下青花瓷,還有大量釉上彩繪瓷。這是因為,清代康乾盛世正值歐洲工業革命前后,歐洲人把新發展起來的工業產品輸入到東方開拓海外市場。中國陶瓷藝人及時抓住了機遇,制作出了許多瓷器新品種,如烏金釉、胭脂紅、蘋果綠、檸檬黃等彩釉品種,還有粉彩、金彩、琺瑯彩等彩繪瓷器。它們在充分滿足皇室需要的同時,又將民窯產品返銷海外,致使中國陶瓷工業得到迅速提升。
毛曉滬還指出,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文化內涵和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是無法與外銷瓷相比的。雖然官窯瓷的精湛工藝眾口皆碑,但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卻很狹窄。官窯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清代外銷瓷的影響力則是世界性的。這些外銷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傳達出的歷史學術資料遠比官窯多。通過它們,甚至能了解到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細節。此外,官窯除極少數像琺瑯彩瓷和一些陳設瓷外,長期沿襲固定模式。而外銷瓷是商品,即使保守估計,清代外銷瓷紋飾的多樣性也會高于同期的官窯百倍之上。
有些人認為,“民窯”就是劣質低檔的代名詞,其實不然。西方人對中國瓷器的評價僅是針對官窯的說法,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更是中國古陶瓷收藏領域的一個嚴重誤解。事實上,1860年之前,歐洲皇室、上流社會收藏的中國瓷器就是明、清時期的民窯外銷瓷。那些被他們大量仿制的中國瓷器也都是明清外銷瓷。毛曉滬認為,當外銷瓷的市場價位與同時期歐洲仿品的價格相當,或高于它時,才是中國外銷瓷價值的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