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身價通常是最高的,也是最虛的”
畫廊標價一般是同期進貨價上浮50%至100%
根本不存在“任何時候都堅挺”的藝術品
早報訊 越來越多的人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結下不解之緣。
然而,面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這潭很深的水,該如何涉足其中?如何尋找其中的“價值洼地”?不少人還懵懵懂懂,百思不得其解。
面對大家的疑問,近日,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央財大拍賣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馬健做客杭州岳王藝術城,為上百位收藏愛好者揭秘藝術品價格謎團,解釋收藏者行為邏輯。
據了解,馬健致力于收藏投資的研究與實踐,他對收藏投資學的研究被認為“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他被稱為“資深的藝術市場及藝術經濟的研究者”、“國內撰著最豐的藝術經濟學專家”。
“請問哪里找清代外銷油畫?”“請問老唱片的收藏價值如何?”……這位業界的年輕黑馬一結束講座,粉絲們就上前向他索要名片。
“就藝術品的售價而言,情況就更為復雜了。”馬健介紹,在中國,藝術品的售價包括藝術家的售價、畫廊的售價和拍賣公司的售價。其中,藝術家的售價至少包括兩種售價:一是對畫廊的售價,二是明里暗里對收藏者的售價。藝術家對畫廊的售價高低,既取決于二者之間的具體合作模式,也是二者以實力為基礎進行博弈的結果。這個價格區間可以是畫廊同期標價的五折、六折甚至七折。藝術家對收藏者的售價則更為復雜而微妙,很多因素都會對這個價格產生重要的影響。
而畫廊的售價也不同于畫廊的標價。一般來說,畫廊的標價是在藝術品同期進貨價的基礎上上浮50%至100%。具體的標價會受到作者名氣、質量高低和市場行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對于大多數畫廊而言,之所以會有售價和標價的區別,是因為在實際銷售的過程中,畫廊通常會根據客戶的不同、行情的好壞和交易量的大小等因素,給出20%至30%的折扣優惠。
當然,如果一件藝術品是畫廊前期買下但一直沒有出售的,由于藝術品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水漲船高,價格上升了,那么,其標價和售價很可能是此前進貨價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情況的出現,既可能是因為畫廊經營者看好該藝術家的作品前景而有意囤積,也可能是由于該藝術家的作品一直未遇“伯樂”反而因禍得福。因此,過去古玩行的老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用在今天的畫廊業其實也是非常恰當的。
“藝術品的價格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復雜的問題。”馬健說,之所以復雜,是因為藝術品的價格其實是一個統稱。具體來說,藝術品的價格至少包括藝術家的身價、藝術品的標價和藝術品的售價這幾種不同的價格,“只有當我們弄清楚各種價格概念的含義,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品市場上紛繁復雜的各種價格現象。”
“我們在談論藝術品的價格時,經常會涉及價位的概念。對于某些種類的藝術品來說,價位其實就是指藝術家的身價。藝術家的身價當然是事關藝術家面子和身份的大事,希望抬高自己的身價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作為一種價格信號,藝術家的身價通常是最高的,也是最虛的。”馬健說。
他舉了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08年9月,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對外公布了一份“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潤格表”。這份“潤格表”的定價標準就幾乎完全根據作者在書協中的地位而定。
馬健認為,姑且不談這種定價方式究竟合不合理,只是重點關注由此反映出的藝術家的身價問題。書法家協會主席的藝術水平未必比書法家協會的普通會員高,但因為潤格高低事關藝術家的面子和身份,因此,即使有價無市,也不愿定太低。
級別越高,作品一定越貴?
畫廊標價到底以什么為基礎?
馬健認為,在藝術品的這幾種售價中,拍賣公司的售價應該算是最為復雜的。另外,拍賣公司的售價之所以十分復雜并廣受關注,與這種價格所具有的價格信號顯示功能密不可分。拍賣價所傳遞的價格信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藝術品市場的新一輪行情。
正由于此,才會出現所謂的“假拍”現象。他解釋,“假拍”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委托人在與拍賣人簽署委托拍賣合同的時候,他就沒有誠心誠意地想要轉讓拍賣標的。委托人只是希望利用這種價格信號顯示功能傳遞某種信息,或者希望能夠在拍賣紀錄上“有案可查”和“流傳有序”。第二種情況是委托人確實希望轉讓拍賣標的,但又擔心很難以預期價格順利成交。因此,在拍賣會上故意抬高價格,以便拍賣標的能夠以自己的預期價格順利成交。
從“假拍”的實際效果來看,當然不算太差。否則的話,“假拍”之風也不會呈愈演愈烈之勢。但是,這種效果主要是短期效果,從長期來看,藝術品的價格通常還是會以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基礎。
“拍賣價很復雜。”馬健指出,在近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藝術品拍賣“發現價格”的傳統功能似乎正在人們的觀念中“消失”,“拍賣價≠成交價”的觀念開始漸漸深入人心。此外,對藝術品拍賣而言,隨機性的影響也非常大,不容小覷。即使是舉世公認的精品力作,只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照樣可能乏人問津,甚至可能意外流拍。任何藝術品的順利成交都會受到系統性風險和隨機性因素的影響。根本就不存在所謂“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時候都堅挺”的藝術品。
“假拍”之風何以愈演愈烈?
有時候,你會發現,國內一些書畫投資者長期奔走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在北京購買嶺南畫派的書畫作品,南下廣州銷售;在廣州吃進海派名家的書畫作品,又奔赴上海出貨。充分利用書畫藝術品市場上的“家鄉偏好”,賺取同一書畫家的作品在不同地區之間由于地域性因素而產生的差價。
馬健解釋,收藏者購買藝術品時,普遍存在“家鄉偏好”。何謂“家鄉偏好”?就是指在同等條件下,收藏者通常更愿意購買本地書畫家作品的傾向。換句話說,除那些婦孺皆知的著名書畫家外,絕大多數書畫家作品的受青睞程度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響。
比如,隨著浙江民間資本大量涌入書畫藝術品市場,浙江書畫家作品的價格也持續大幅度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