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一詞是指什么?
馬未都:《水滸傳》對市井民生的描寫非常細膩,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宋人生活的畫卷,《清明上河圖》則是以生動的形象展示市井生活,是我們的國寶。
關(guān)于《清明上河圖》有一個故事。張擇端畫完這幅畫后就叫《上河圖》,把畫呈送給宋徽宗趙佶,然后徽宗就在上面加了兩個字“清明”。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一開始并沒有“清明”這兩個字,徽宗加的“清明”二字實際上表達的是一種政治氣象,就是說社會的整個景象,而不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清明”這個農(nóng)歷節(jié)氣,也沒有這樣一個年號,也不是指時辰。古代的帝王都祈盼國泰民安,都愿意執(zhí)政的時候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反映一種政治清明的景象。所以《清明上河圖》就留有北宋時期政治生活畫面的一個景象,整個汴梁地區(qū)非常繁華。據(jù)統(tǒng)計,整個畫卷共畫了815個人,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有經(jīng)商的、有干活兒的、有游玩的,船上、陸地上、橋上都有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件東西保存至今,堪稱國寶。
你會喝蓋碗兒茶嗎?
馬未都:這是三件套:上面是一個蓋兒,中間這個是茶盞,也可以說茶杯,底下是一個盞托。盞托顯然是受宋代盞托的影響,但是它簡化了,外形很簡單,像一個小盤,主要的功能是隔熱。茶杯注入沸茶以后,沸水太燙沒法拿,所以把杯子擱這上面,它不妨礙你去端它,也顯得非常優(yōu)雅。它還加了一個蓋兒,什么時候加的呢?我們想生活越好,品質(zhì)就越講究,所以這一定是在生活好的時候,康乾盛世尤其到乾隆時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茶碗。但盞托配齊則是很晚的事情了。
我們的電視劇里經(jīng)常出錯。
第一是時間上的錯誤,電視里在清初的時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蓋碗,但實際上,它不可以早于雍正。我們今天找不到康熙以前的這種蓋碗,能找到的都是雍正以后的,乾隆時期盛行這種蓋碗,粉彩的、青花的、單色釉的各個品種都可以找到。
第二個錯誤是使用的錯誤,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大部分使用蓋碗人都使用錯了。電視劇里一個人拿起蓋碗,往往第一個動作就是刮來刮去,但其實蓋碗不允許這么使用,這是一個非常粗野而沒有禮貌的動作。喝茶用蓋兒的目的就是為了潷去茶葉,跟壺的功能沒有區(qū)別。要穩(wěn)穩(wěn)拿住,留一道細小的縫。潷住茶葉飲茶,并不是拿蓋兒這樣去刮它,更不雅的是拿嘴去吹它。電視上我看非常有身份的主角,一上來刮兩下還不過癮,還呼呼一通吹,這是非常粗野、沒有教養(yǎng)的行為。我們今天飲茶和吃飯的時候都不允許用嘴吹,如果你覺得燙就等一下。所以我們的電視劇制作者應(yīng)該多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而不是簡簡單單把這個東西拿上來作為道具就完了,你應(yīng)該知道道具正確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