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際拍賣市場,關于汝窯瓷的上拍件數寥寥無幾。早在1992年紐約佳士得拍賣的一件8厘米大小的汝窯小盤就以154萬美元成交,創下了當時中國陶瓷拍賣的世界記錄。而2012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的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億港元落錘成交,再次刷新了汝窯瓷的拍賣記錄。
汝瓷,中國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一,因產于汝州而得名。又因其為五大名瓷之首,因此在宋代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
汝窯瓷亦被稱作汝官瓷,因此“汝窯為魁”早已成為藏界公認的定論。
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集》中對汝窯的論述:汝窯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顯,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當作“陶”而丟棄,故存世甚稀。而《清波雜志》里宋人周輝對汝窯的精述,汝瓷以釉取勝,當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濫、純凈、溫潤,釉面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鈞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古玉般內蘊的光澤。當時汝瓷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現從文獻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絕非“嚴禁民用”之說。對自藏汝窯瓷及由此對整個汝窯作較全面簡述的則是明代學者高濂的《燕閑清賞箋》中提及,“汝窯,余嘗見之,實為瑪瑙末入釉,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還有蔥綠和天藍等。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稱譽,釉面可視碧玉,也不為過。所有歷代青瓷應以汝窯為冠。”
“汝窯瑪瑙入釉,汁水瑩澤,厚如堆脂,顏色以天藍、天青為主,釉汁中有棕眼和蟹爪,大多器底有像芝麻花的細支釘稱上等佳器。器體上未上釉處,稱為銅骨,由于胎土摻入小量金屬,所以呈淡紅色,頗似羊肝馬肺。釉層很厚,往往凝結器物上部,猶似溶而不流,凝于中途的脂膏一樣;有時器物釉層則溶流成臘淚痕的堆脂狀,所以無釉處,常常露出像羊肝的胎骨。”此為清末著名收藏家趙汝珍論汝之精述。當時推崇這般美,窯址于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民國北大教授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同樣提及汝窯瓷胎體有厚薄,而無釉之處所呈之色類似羊肝。
陶瓷鑒定家馮先銘先生對汝瓷釉的賞析認為,汝瓷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譬如氧化鐵含量過高,即需在還原焰中燒成,那么也可能使著色劑還原焰不夠充分,從而藍中多有微閃綠點。馮先銘先生辯證這種例子在館藏器中確有存在,而至于釉的感覺似玉非玉勝似玉,只能看到梨皮之感覺及其蟹爪紋,也是是鑒別汝窯得出的結論。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主編的《宋元瓷器鑒定》(2007年版)中提到“汝窯瓷器的胎大多數呈香灰色,俗稱"香灰胎"。施過釉處微顯粉紅色,這是由于胎中含有微量銅所致,汝官窯瓷注重釉色本來的純正淡雅。”書中同時還指出汝瓷以瑪瑙作釉料,釉層光亮溫潤,魚鱗狀的開片密布器身。史樹青提出的其中一個鑒定方法,是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釉中氣泡周圍閃現出瑪瑙結晶體呈現珠狀亮點,是與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征。
臺灣故宮博物館《汝窯特展簡介》對汝窯描述為:汝瓷釉色、風格獨特、而藍中帶綠,又微微閃著淡紅色的光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和清淡含蓄,同其他青瓷截然不同。簡介中也同樣提及其釉似堆脂,有似玉非玉勝似玉之美,藍釉彌足珍貴。天青、翠青為尚,手感如玉是鑒別汝窯的基本方法。
以上種種論述均為古人及權威古瓷專家對汝窯的精述,而在新浪網收藏頻道刊載的《汝窯為魁 瓷片亦珍》一文中,也提到香港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對《藝術評論》表示,根據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窯青磁——考古發掘成果展》研究,目前來源有序的官汝窯數量是79件,絕大部分館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館中,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別為葵花水洗1件、圓形水洗3件和淺盤3件。由此可見古代汝窯瓷器不僅是在學術派的學者論述中被認為彌足珍貴,在國際拍賣市場的專家眼中同樣被公認為重量級拍品。
在這全民收藏時代的大環境上,民間藝術品交易市場混亂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玩收藏不僅須要認真學習,不斷地總結,更應經常與權威人士探討研究。特別是對于汝窯這類珍稀之物,更要綜合歷代文獻資料和目測及科檢等手段方能保證其甄別真偽的準確性。為此,筆者專程拜訪了本地資深的古瓷鑒藏家何滿光前輩。
何滿光前輩熱衷于古瓷的鑒藏,現為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物藝術研究會理事,在本地收藏界被業界人士親切稱之為何伯。猶以高古瓷為強項的何伯,對汝窯瓷器的鑒藏造詣頗深。談及汝瓷都會先說到釉色及開片,何伯認為汝瓷最值得欣賞和論道的是它的釉色特別精美另類,與同時代的青瓷截然不同。
我們在鑒藏古物的時候,應以唯物辯證法來求知事物。范圍先生在《中國文物報》發表的《宋汝古瓷親歷記》中對鑒別汝窯器最為顯著的特征的注釋為,在器物口沿部分縮釉點比較多,而且也常能見到胎骨。相比之下,如今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而大小不同的縮釉點。而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長李延懷先生認為,胎質疏松為汝官窯胎的另一特征。沒有很好的燒結度,斷面干澀而沒有玻璃光澤。《收藏家》第77期論汝窯獨特之處,最根本反映在釉面方面。汝瓷的胎質,至少需要1300度才能夠致密。正緣于此,其燒制成本極其昂貴。而鑒賞家何伯也表示,似陶非陶的汝窯在燒制時,為遷就其釉,胎就不能致密化。這也正是其燒造了20年胎釉配方仍不匹配,而被汴京官窯所取代。
何伯在研究汝瓷的過程中,與文獻及其他專家對于汝瓷談及釉面的鑒別方法只說對著釉面正視和側視所得出的效果截然不同。一些專家學者們在探究汝窯瓷器在察看時,并未說明所用某種光源照射。由于藏有實物在手中可以反復上手研究,何伯得出的鑒別經驗是:不能夠使用手電筒照射,只能夠使用自然光照射。否則,得不到專家學者們所說的梨皮及蟹爪效果。
汝瓷,在藏界有傳“十噸黃金不換”之說。因此官汝的進貢要求的標準很高,對于釉面、形制及胎的瓷化比較嚴格。按一般專家學者所說,能入選之器應為無任何瑕疵的完美品。但從實際的探索對比中,并非如此。即便是館藏的汝瓷,亦有先天不足或后天破損的現象。但凡藏于館的汝瓷都被專家稱為官汝,但細察部分藏器時,不難發現確實是有部分汝瓷有流釉、縮釉、空洞等現象的瑕疵。臺灣博物館的館藏汝瓷,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