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藏殘器,不藏贗品,這已經成為了收藏者的共識。以往不要說是修補過的工藝品,就算是磨過口的瓷器也乏人問津。但是現在,投資者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殘器不僅具有比對、研究功能,其本身的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上揚,特別是在2003年朵爾拍賣會上,一只有破損后經修補的元青花四海水云龍紋扁壺以583.15萬美元成交,更是讓人對殘器的投資價值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殘器的投資中,除了要保證器物本身是有收藏價值的之外,修補工藝也是大有講究,現在許多專家都認同,在瓷器修復中應采用中國最傳統的文物修復技法——石膏配補,而不再使用金漆工藝,更不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主觀填補文物的紋飾和圖案。
相比專業領域的石膏配補,民間采用的“鋦”工藝,更受藏家的追捧。如在陳鳴遠款仲芳式朱泥壺的壺身碎裂處,工匠以金質米粒鋦精心修補,每粒鋦子圓滑美觀,在壺身上縱橫交織,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獨特的紫砂壺殘缺美。從前瓷器的玩賞家們,甚至專門收集鋦過的瓷器,鋦的釘越多也就越珍貴。對于珍貴的中國瓷器,日本以及歐美藏家即使不慎打破,也會把碎片拾起,用金屬釘修補牢固后,深具實用性且不漏水而繼續使用,但金屬釘修補后器物外壁留下明顯的修補釘扣,而這種“修補釘扣”甚至一度成為人們鑒賞的對象。
鋦匠的主要修理工具是一個小火爐,用它鍛鐵打鋦子、化鐵;另外就是金剛鉆頭,用它鉆眼。正所謂“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就是說的這個工藝。被修補的器皿一般只是裂道紋、掉個碴等不太大的毛病,如果碎成八瓣還找他們鋦就不合算了,除非是值錢的古董,否則工錢要比買新的還貴。鋦活當中,尤以鋦碗、鋦瓷壺、膽瓶算是細活,手藝最精最難。鋦出的活不僅要嚴絲合縫,還要美觀、中看。不管是鋦大鋦小、用銅用鐵,最后都是按鋦子大小多少來算錢。鋦子也有很多種類。最普通的是鐵的,昂貴的有銅的、銀的、金的。玩鋦器最早出現在明末,興于清中期,距今360多年,玩鋦器,講究的就是一個“玩”字。“玩”的前提是要有時間。有了多余的時間才能玩好,所以玩見時間,玩見悠閑,玩見心境。
在2007年北京的拍賣會上,有一件明代正統青花龍紋大缸,成交價達到了209萬元。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鋦釘,看上去似乎曾破損過。據專家解釋,由于當時的技術所限,難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這種巨缸都是燒制成兩部分,然后鋦接起來的??滴跄觊g后,隨著瓷器技術的發展,這種巨缸的鋦釘打到了缸內,但明代都是在缸體外。
殘器之美和篆刻中的破殘有異曲同工之處,破殘,是在古印中出現的,皆為長年風化磕碰所致,因為殘而改變了字的布局和虛實,現代的篆刻人為追求新“印”的古樸蒼老,而用破殘法。殘器之殘也像樹木盆景。一個好的樹木盆景,都要經過數年的培育,一棵新樹要經過嫁接、剝皮、撕裂、扭曲等等才可顯其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