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老農電視購物上當,23萬買來贗品扛到溫州討說法。幸運的是,老農討回了14萬。收藏水很深,心有余悸的老農,坦言再也不亂買東西了。
玩收藏,多多少少要交學費,這是必須的。老農的學費交得很高了。好在他能聽進去建議,吃一塹長一智。
藏家中有些人很執著。這不,老張就遇到了一位。玩家老劉,拿著一個青花大罐,非要讓老張看看。這個罐子大,上大下小,腹部有20厘米,高30多厘米,器型如同兩個拼起來的“S”。不過,看青花的色澤就知道是現代顏料制作的,新仿。老張實在,“這東西不對啊!”
“不可能,省博物館專家看過,他說對著呢。”老劉不服。
“你看這顏色,太亮了,那時不會有這么亮的顏色。”老張又說。
“這是皇家用的器物,就是這種色,專家說了。”
“你看罐子底的顏色,好像是做舊的,不是自然使用形成。”老張繼續說。
“這是用舊,老東西都是這樣啊……”
我趕緊拉住老張,沒辦法繼續說了。這邊說一句,那邊反駁一句,快成辯論會了。
市場上經常遇見這種藏家,學識不高,執著,還容不得不同意見。哼哈兩句,繞道而行。玩收藏,學識是基礎。
學,就是學問,讀了多少東西。有些專業書看了沒,比如玩宣德爐,《宣德彝器圖譜》是必讀的。雖然,這本書的成書年代還有爭議,但1428年的序,證明這書至少是明代的。書上羅列的宣德爐造型,必須熟記。當然還有其他先賢著作,也要看。
識,就是見識,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見各種講故事,了解各種作偽手法。這個過程,容不得懈怠。
學識層次不同,眼力就有高低。不說別的,有些人連《宣德彝器圖譜》這名字聽都沒有聽過。老張和老劉就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無法對話。
孔子有個故事。說是一天,一個人來拜訪孔子,門外遇到孔子的一個學生。他問,既然你是孔子學生,那我考考你。學生說,請講。他問,一年有幾季。學生自然答道,一年有四季。此人說,你說的不對,一年有三季。不信,問問你師父。兩人爭吵一陣。相互不服,打賭,請孔子評判,看誰對。這時,孔子出來了。他問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看他說,一年有三季。孔子學生輸了。結果,此人得意洋洋而去。
學生不解,問孔子,為何說一年有三季?孔子言:此人乃是螞蚱人,春生秋死,只見過三季。見識不同,和他是無法講道理的,何必爭辯。莊子言,夏蟲不可語冰,也是此意。
見到這樣的三季人,不必爭,不必吵,一笑而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