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藏界的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近日稱“目前收藏界贗品、假貨問題非常嚴重,已經到了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程度。”
除了股票、房地產,還有哪個投資市場的人多錢多?恐怕非收藏莫屬。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有收藏愛好者達7000萬人。國際著名藝評家、云峰畫苑董事長郭浩滿認為,直到2000年以后,國內收藏家才開始增多,其中禮品市場還占了相當部分。到2003年,市場出現轉折,藝術品投資收藏興起。2005年,國內收藏市場出現第一次高潮,一年內上升一兩倍。但是,在收藏熱的同時,造假賣假的暗流開始涌現。除了造假,收藏界里還有大量游資推高藏品價格的現象,投機成風,專家造假等。
對于中國收藏行業里的造假成風,中國收藏界的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深有體會:“目前收藏界贗品、假貨問題非常嚴重,已經到了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程度。此前我作為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的專家組成員,曾經參加過三、四十個城市的群眾性收藏品鑒定活動,接觸過數量以10萬計的群眾,經手過約60萬件藏品,其中贗品達到58萬件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單從玉璽收藏也能看出贗品“猖獗”:2006年至2009年,拍賣行拍出的乾隆玉璽多達100方,然而,事實上,從皇室外流到民間的乾隆玉璽僅3方。
“其實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國是自古有之的一個產業,但是不可否認,從歷史上來看,當今社會是文物造假、高仿最為鼎盛的時期。”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表示。
現代造假技術尤為精湛,很能迷惑普通收藏者,即便是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古書畫鑒定專家楊臣彬,1952年開始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一呆56年,專研中國古書畫,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敢說對古書畫鑒定有多么精通,因為“在這個造假瘋狂的年代,需格外謹慎,這一行水太深”。
實際上,在收藏行業里,造假已漸成產業化之勢,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固定的集散地。據稱,全國 90%的仿制紅山玉產于遼寧地區;仿制良渚玉大部分產于江浙一帶;仿制齊家文化玉器則主要集中于甘肅;戰國、漢代玉器則是河南、安徽等地區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