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雋(閃雋藝術中心董事長)
我是搞當代中國畫收藏的,上個月到北京天雅古玩城里面轉了轉,所賣的畫作標著齊白石、黃胄、徐悲鴻名字的東西,盡是假貨,要價也不便宜,這些假貨的出售對象應該是那些不懂畫的收藏者,我估計買假上當的人不在少數。這種風氣正好也就和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相適應了,例如最近某個著名的國際藝術雙年展里面,好的、有靈性的、關愛性的、感動人的畫作非常之少,收藏的浮躁和創作的浮躁正并行不悖。
媒體幫著說故事
郭學雷(深圳博物館副館長)
當下的收藏熱不是好現象,文物收藏只能是小眾的事情,只有小眾、小圈子里的人才可以,因為普通大眾不可能都有扎實深厚的文物知識功底,不可能都有那么豐厚的錢財來買一些自己幾乎不懂的文物。對于目前這種收藏熱,媒體的宣傳不要過頭,不要為了追求收視率而一味地渲染文物值多少多少錢,這種熱向全民推廣,容易把大眾引入歧途。
某媒體最近熱播英籍華人趙某的故事,說他是億萬富翁,捐贈藏品5萬余件,價值超過8億元。這么多的“寶物”,出自于趙某1981年到英國接受的遺產,遺產就是倫敦郊外一處巨大的莊園以及藏寶圖。莊園是趙氏家族于80多年前購買的,趙按照藏寶圖,費了好大周折,才在莊園的一個隱秘處找到了地窖的入口處,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木箱,塞滿了地窖,他打開幾只靠近門口生蟲發霉的木箱,掀起稻草和棉花,里面全是古書畫、陶瓷、玉器、銅器。這個故事講得非常精彩,讓人聽來如癡如醉。
郭學雷說,媒體如此渲染,趙先生的東西到底怎么樣?舉個實際事例來驗證吧,前不久,趙想把東西拿到香港展出,香港負責這方面工作的著名收藏家、敏求精舍主席葛師科先生看了文物的圖錄后,認為不可以,理由是這些東西不對。可是當葛先生看了內地某媒體的重點報道和推介后,就開始反思起自己來了“我是不是冤枉人家了”?于是葛先生專程去看了實物,回來后還是回絕了其在香港展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