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黑皮書(微博)》前兩部出版后,幾位圈內的專家朋友異口同聲地向我表述了一個觀點:沒必要對古玩市場的混亂現狀大驚小怪。他們的觀點是:當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時,利用藝術品投資特有的投機性,如信息不對稱、價差不可控等,對少數富豪階級和公權主義者非公正占有的社會財富進行二次分配,讓貧困階層有機會在國家稅收和公共福利之外的灰色地帶,獲得適當的金錢補益,未免不是好事。
此話乍一聽去,倒真有些劫富濟貧、古道俠腸的味道,也能迎合大眾心理。我相信,假若就此命題在互聯網上發動投票,贊許者絕不在少數。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財富再分配”的命題是出自某些陰暗心理的偽善包裝,還是合理存在于法理原則之外的大眾化利益補償需求?根據幾位熟悉市場的國家專家提供的線索,記者先后對數位富豪收藏家進行了專項調查采訪,以下報告其中一例。
在東南收藏界,辛董事長(化名)的大名像是一張為大眾打造的名片,熟悉這個名字的人,縱然相互不認識,湊到一起也能夠找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倘若能說出辛董二三事者,堪稱“業內人士”。至于那些有幸參觀過辛董私家藏品的人,更不用說那就是當地精英級別的“腕兒”了!
其實,辛董的名聲遠非他所在的那個小城市能罩得住的,就算在藏龍臥虎的京城古玩界,他也是個擲地有聲的人物,只不過沒多少人照著他的姓名說事,而是親切地喚他作“國寶哥”。尤其是在北京幾個大些的古玩城內,有關“國寶哥”的傳說幾乎天天都有,更新的速度與流量甚至超過收藏家馬未都的博客。傳得最邪乎的是他的收藏魄力:有人說他每年要拿出上市公司10%的利潤購買藝術品。另據當地藏家透露,他那家上市公司的年利潤最少在10個億以上;還有人說他的藏品多達5000余件,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非常精美的大件元明清官窯瓷器。
當然,那個“國寶哥”的雅號也并非全是尊稱,掛在一半人嘴上似乎是貶義詞。有兩位國家級文博機構的老專家就親口對我說:“國寶哥那里沒幾件真東西!”我將辛董的私人博物館選作專項調查的第一站,依據即是建立在那兩位專家的結論之上。
去福建之前我簡單查閱了辛董的個人資料:“文革”期間初中畢業,改革開放后先是在浙閩一帶做石匠,替人鑿石雕像、承建園林假山,積攢了一些人脈關系以后,便當起了包工頭。進入21世紀后,他的姓氏后面就不再帶“石”字了,而是跟著“總經理”、“董事長”,再往后名片上又多了一行英文抬頭:XX上市公司的“CEO”!
當他力度適中地握住我的手時,我真的無法將他與當年那位四處奔波賣苦力的小石匠想到一起去。辛董,一個非常有魅力的男性企業家,50出頭,樸素、務實、干練、大氣,講起話來中氣十足,而且頗具磁性。
“我看過你的書——《誰在收藏中國》、《誰在拍賣中國》,是吧?”他似乎不需要看我的反應,緊接著就開批:“坦率地說,書寫得很好看,但是你對景德鎮造假的描寫過分恐怖!”
他繼續說:“你書里面那個國寶莊園,很多人說你寫的是我!不管是不是寫我,我為此特地去了兩趟景德鎮!”
還是不需要等我的反應,他接著說:“我帶去兩件乾隆官窯器,找到XXX、XXX(景德鎮仿官窯高手),他們都吹牛說能做出來,可是結果燒出來的東西,顏色不是深一點就是淡一點,畫工死板、不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