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剪彩的時候,記者們熱情地問:‘王老師說說吧,里面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那時我已經知道里面的東西大多是贗品了,可我總不能立刻潑冷水吧,只好說這東西要用高科技儀器才能檢測,肉眼是無法鑒別真偽的。”王立軍感嘆說,說真的昧良心,說假的不就是拆人家臺嗎?

古玩市場 資料圖
本文摘自《城市快報》2007年3月16日09版 作者:佚名 原題為:揭秘古玩江湖內幕
近日,一起“真假田黃石案”在古玩市場引起軒然大波,此事以上海市靜安區法院判決賣方退還40萬元給買方而宣告終結。3月9日,文化部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著名鑒寶專家王立軍接受采訪時,揭示了一個真實的“古玩江湖”。王立軍的頭銜很多,廣為人知的是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鑒寶》欄目的專家組成員。
青銅鏡事件背后有隱情
今年年初,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和江蘇丹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07民間尋寶記——走進丹陽”,一面據稱曾被陳逸飛等人出價100萬美元的戰國青銅鏡,在禮儀小姐展示時不慎摔落在地,當場碎裂!這件事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藏家和觀眾對工作人員的粗心予以質疑。
王立軍當時也在場,他透露說,那面銅鏡其實并不為包括他在內的專家看好,只因銅鏡所有人陳鳳九另外收藏了幾面有價值的銅鏡,所以才破例讓那面銅鏡登臺亮相。至于銅鏡值100萬美元的說法,是陳鳳九的一個朋友說的,并不可信。王立軍說:“我們跟陳鳳九各讓一步,他不追究,我們也不向媒體透露銅鏡的實際價值,所以人們再也沒看到這個事件的后續報道。”
收藏家都被贗品欺騙了
在王立軍看來,當下的古玩市場贗品無所不在。王立軍說:“有一次,武漢的一位收藏家請我看他的東西,他家里擺滿了超市的那種貨架,貨架上堆滿了青花瓷器。那個人省吃儉用,就為了買藏品。我看完他的東西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全部是假的。我只能告訴他,你感覺不行,不要再投資買這些青花瓷器了。這時旁邊一個人走過來,請我去他家看看。他也收藏了一大堆古瓷器,哥、官、汝、定、鈞,五大名窯的大概1400多件,也都是贗品。”
著名專家也不敢說真話
王立軍是收藏佛像的專家,廣東一個企業家花了幾億元,想搞一個佛像館,請他去剪彩。“剪彩的時候,記者們熱情地問:‘王老師說說吧,里面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那時我已經知道里面的東西大多是贗品了,可我總不能立刻潑冷水吧,只好說這東西要用高科技儀器才能檢測,肉眼是無法鑒別真偽的。”王立軍感嘆說,說真的昧良心,說假的不就是拆人家臺嗎?
馬向東藏品基本是假貨
原沈陽市常務副市長馬向東案發后,王立軍被請去鑒定他的收藏。“馬向東的藏品都在一個密室里,基本上都是假貨。”王立軍說,“上海有個60多歲的老先生,花費畢生的精力買了很多古玩,請專家鑒定,有的說真,有的說假。最后,他找了五六個專家來會診,專家說全是假的,老先生當場就中風癱瘓了。”
上萬家企業造假一條龍
為什么贗品會充斥古玩市場,王立軍說,現在造假、賣假以及假鑒定已經形成了一條龍。據說,現在全國有成千上萬家文物仿制企業,為了謀取高額利潤,以假充真。王立軍告訴記者,仿制文物的事自古就有,中國曾出現過四次作偽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時期,主要是名人字畫造偽、作假,連乾隆皇帝也難辨真假,當時好多的書畫贗品上都有乾隆的題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國時期,大量復制、仿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無所不造、無所不仿;第四次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收藏熱的升溫,仿古工藝廠多如牛毛,作偽手段更為高超,造假者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分工合作,造假逐步專業化。
專家眼光越差越有人找
在王立軍看來,現在贗品泛濫的主要原因是鑒定專家隊伍良莠不齊。“有的專家是理論型的專家,整天在家寫書,但鑒定經驗、眼力不過硬;有的專家是極端型,瞧不起民間藏品,一律否定;有的專家是老好人,只要送東西去,他就好好好,閉著眼睛看東西,全是真的;有的專家人品不好,是腐敗型,家里面的各種禮品從門口排到窗戶下,放得滿滿的,鑒定證書天天寫,一出就是幾十張。”王立軍說,“當然還有‘復合型’的,即:眼光既差又是老好人。我粗算了一下,如果這些專家每人每天只為藏家看一次東西,全國每天就會出現上百件贗品,三年之后,藏家手中將有成千上萬件的贗品。”
“我曾問一個古玩城的老板:‘你為什么喊某某來搞鑒定?’他說:‘我要是讓一個眼光好的專家來,那么我們一分錢也賺不到。’越是眼光好的專家,越沒有人找;越是眼光差的專家,天天門庭若市。”王立軍說。本版稿件據《北京娛樂信報》《青年周末》《周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