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陷阱
紅酒投資,按照專家的說法,準確地說應該是“葡萄酒投資”。一般而言,“紅酒”只是一種通稱,并不一定特指紅葡萄酒,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
從2008年至今,中國紅酒市場經歷了一場堪稱奇跡的“造富運動”。隨著國內以拉菲為代表的國際紅酒價格瘋狂上漲,催生出了一大批“酒界新富”。而隨著這場“造富運動”的降溫,以及其與金融資本的深度結合,紅酒投資的風險正迅速增加,“投資富礦”正衍變為“投資陷阱”。
時歷翻到2012年,紅酒投資,未來又會在哪里?
給紅酒資本“降溫”
如果投資法國波爾多產區的10類紅酒,在過去3年的回報率是150%,5年回報率為350%,10年回報率為500%。如在1986年以37.50美元購買一瓶木桐酒莊1982年的紅酒,現在的價值超過500美元。
對于自營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韋雷來說,收藏紅酒早已脫離了四年前最初的個人愛好趣味,變得更為多元化。現在它們是保持一定高端圈子的必須品,也是生活姿態的一種表征,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個人投資眼光的體現。而類似于這樣的變化在當下中國的精英階層或新富階層中愈發廣泛的出現著。
這個三十歲出頭、持有澳大利亞“綠卡”的年輕人,此前還曾計劃以50多萬澳幣的價格購買下南澳的一處小酒莊,后因預算的后期管理費用可能數倍于前期開銷而放棄了這個念頭。他的30多瓶藏酒大多來自頂級紅酒“新貴”、也是新世界之一的澳大利亞,“法國紅酒在國內市場上炒作的價格已太高,相對而言澳洲紅酒性價比要好很多。”他對記者說。
“大多數紅酒沒有陳年潛力,一般在上市后兩三年內飲用。只有占總量0.1%的紅酒才具有陳年10年以上的潛質,通常是頂級紅酒、白紅酒、甜白紅酒和波特酒,這些酒需要在溫度和濕度控制適當的環境中陳放后飲用。頂級紅酒在酒莊都有編號,喝掉一瓶少一瓶,我購買紅酒都是需有編號的現酒,對于期酒或其它酒類金融產品并無興趣。”
據他粗略估算,從增值回報來說,他的全部藏酒平均每年的漲幅約為6%,“很穩定,跑贏通脹”。
事實上他對這個數字并不太敏感,因為他并不打算將這些收藏級紅酒重新回到市場流通,從而帶來投資回報。它們大多數是被作為禮品,少數將為藏者自己享用。在韋雷看來,一瓶1997年份、能夠窖存約30年,來自南澳著名的巴羅莎產區(Barossa Valley)奔富酒園的Penfolds-Bin 707,最大的價值依然是有朝一日與重要的親朋好友共同品味到它醇和、豐滿而富有層次的獨特口感。
“藏酒本身是一種樂趣,紅酒的第一要素還是用來飲用和欣賞。釀酒時選用的葡萄、釀酒技術運用、酒瓶的容量和儲酒的恒溫恒濕條件等都會影響到紅酒的陳年能力,這些都是紅酒具有魅力的方面。”
根據近期一項業界預測,在目前全球紅酒消費量為每年300億瓶的基礎上,未來4年內,消費量將以年均2.67億瓶的速度增長,零售業的銷售額有望至1170億美元。
盡管放棄了購買酒莊的想法,但韋雷計劃要將藏酒的產地來源更豐富一些,”當然仍主要關注來自新世界性價比優的紅酒,也會少量購入一些法國、意大利產區酒。”
“奢侈品”紅酒才入投資級
而面對這個巨大的市場,多數投資者并不會像他這么保守,畢竟在2011年,法國波爾多產區精品紅酒的投資收益遠超過黃金、原油及股票。在著名的倫敦國際酒交所推出的數據中,當名酒50指數上漲57%的同年,全球金價漲幅為25%,油價漲幅為20%,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為13%。
如果投資法國波爾多產區的10類紅酒,在過去3年的回報率是150%,5年回報率為350%,10年回報率為500%。如在1986年以37.50美元購買一瓶法國波爾多五大頂級酒莊之一──木桐酒莊(ChteauMoutonRothschild)1982年的紅酒,現在的價值超過500美元。
而各種“份額化交易”、“金融化產品”興起,讓多年來“酒香藏深巷”的高端藝術品以及頂級收藏品等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演化為投資品。在紅酒領域,借鑒于倫敦國際紅酒交易所運營模式,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和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也分別在2011年年中和年底正式開業。
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市場總監王佳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根據幾大交易平臺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整個市場會達到1500億元的交易額度。估計在三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心可以達到100個億以上的交易規模。
資深的紅酒專家方軍告訴記者,與其它一些集中在“金字塔”最頂端的消費品一樣,投資類的紅酒進入“奢侈品”范疇,才會受到尊崇和追捧,才有保值甚至增值的可能。能夠“常態”消費這些紅酒的新富們目前主要將其用于“政務和商務上的消費”。
他介紹,投資級紅酒(Investment-GradeWine,IGW)指的是可以長期陳年并隨時間延長而增值的紅酒。從紅酒收藏史來看,不到百種的紅酒可以成為投資級紅酒。傳統的投資級葡萄,便是波爾多(左岸1855五大名莊,右岸柏圖斯、白馬、歐頌)、勃艮第頂級紅酒(羅曼尼康帝酒園)、頂級甜白酒(伊甘、德國甜白)。近半個世紀來美國加州那帕的頂級紅酒異軍突起,在投資回報中也表現出色,如嘯鷹Screaming Eagle、哈蘭 Harlan Estate等酒更是有價難求。除此,一些極少量的意大利(如嘉雅GAJA、西施佳雅Sassicaia)、澳大利亞(奔富葛蘭許Penfolds Grange)等可納入投資級紅酒之列。
“投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頂級紅酒上,出于將其作為回避資金風險的一種手段。畢竟,在風云變幻的資本市場中,投資紅酒相比投資股票有著‘溫柔浪漫’的一面,股票是虛擬的金錢游戲,起落看不見摸不著,而紅酒不僅看得見摸得著,還是文化和藝術投資的收獲,更是身份、財富和品位的象征。”
方軍在紅酒行業浸淫7年有余,擁有美、法、意三個國家的“試酒師”資質,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品嘗100款以上的紅酒,一年算下來可以達到3000款。
在他看來,盡管現在“人類已經無法阻止投資客通過炒‘拉菲’賺錢了”,但其實,中國人炒“拉菲”也和“炒房卻不住”一樣,大多是炒而不喝、炒而不賣,成為這兩年持續推高名莊酒交易價格的主要因素。市場上基本上是跟風的多,懂行的少;炒的屯的人多,收藏家少。畢竟紅酒相對于其它金融產品而言流動性更差,因此更容易被操縱。
“目前國內投資紅酒主體,大多是游資(私募)和部分酒商。作為特有的中國市場經濟下產物,游資需要找適合利潤項目,可以不用了解紅酒真正的投資價值和特性,完全當作金融工具操作和炒作。‘擊鼓傳花’的游戲往往會由不幸者來收場。一些資深酒商多數還具備專業知識、信息和渠道,籌措或吸納部分資金進入操作,開設投資紅酒單元項目,承諾回報率,接受委托購買期酒或現酒。”
韋雷向記者透露,在整個溫州地區,有超過20億元資金在炒作名莊酒。在他熟悉的溫州商人里就有數億元資金活躍于酒市。
方軍則表示,在國外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紅酒投資是非常成熟的產業和金融產品。但當下中國的紅酒投資者普遍帶有機會主義色彩,尚缺乏成熟的心態和耐性。一些所謂的紅酒基金“只是自我娛樂的游戲,無法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而投資現酒、期酒大多是委托第三方進行交易處理,其中主要是經由國內有信息和渠道資源的酒商,但“他們頂多也只是外圍市場的‘二道販子’,因為主要值得投資的紅酒,85%集中在波爾多的1855列級名莊之中,而存在150多年的經紀人銷售體系控制著這些名莊酒的價格和配額。”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說,截止2011年6月,排名前11名的紅酒出口國順序并無太大波動,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美國、德國、南非、阿根廷、葡萄牙、新西蘭。但這個榜單好像與中國并沒有關系,盡管中國進口紅酒市場份額在短短十年間飆升至2011年的近25%,中國國產紅酒的市場份額卻正在明顯萎縮,這種態勢將在2012年繼續。紅酒行業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中國已經成為高級紅酒的首要國際市場,而在海外,表現突出的則是由于經濟危機所刺激的便宜及廉價紅酒的消費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