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亂真的烏龍事件
那一年,潘家園市場突然瘋了。唐三彩剛剛燒好,連作舊都不用,一到市場所有人都在搶
在南石山村,這是一個被津津樂道的故事,也是一個至今不斷被爭奪的故事。
高水旺說自己是故事的當事人。而在鄰近村莊,有個叫高小飛的村民,專門制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說,他才是真正的生產(chǎn)者。張二孬說,其實他當時也在做。
1994年,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批陶俑。在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盜的傳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傳說。專家鑒定這批為真品北魏陶俑,國家級博物館撥款進行了“搶購性收購”。“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微博)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花了十萬。”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曾經(jīng)在央視回憶。
但東西卻越收越多。最后經(jīng)過調(diào)查,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
高水旺說,當時是有人讓他按照圖紙訂做的。
高小飛回憶起當時,說那時候是他們的好時光。一個陶俑,兩三萬也能賣出去。
張二孬還記得當時的盛況。潘家園市場突然瘋了,什么都收。家里的唐三彩剛剛燒好,一出窯就背著上北京。“連作舊都不用”,一到市場,所有人都在搶,“管你是唐朝的還是北魏的”。
這樣的好日子持續(xù)了二十多天,戛然而止了。這算是高仿品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在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南石山村的高仿品都算得上好賣。“文物販子買得多”。
張二孬說自己從來沒有自己找過文物販子。坐地開廠,東西好,就有人來,口耳相傳,慢慢來得就多了。固定客戶隱秘,生意好做。
從他這里拿貨,低的幾千,高的幾萬,“賣給大老板多少錢,那看人家的本事”。
往往高價的更好賣。“花十萬買,套到的錢,肯定比幾千的多”。
“上電視給上壞了”
張二孬認為,這個行業(yè)就不該上電視。“全國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還有誰買?”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銷往各地的古玩市場。不貴,量大。到了市場,幾十塊錢賣到一二百塊錢。賣家說是真的,買家心里也有數(shù)。
高級一點的進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說到真假時,多少會斟酌一下,反問“你覺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里人從來不自己去賣。做是做的,賣是賣的。文物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里的人是有廠子的。
文物販子的隊伍基本穩(wěn)定。有人賣了幾件,賺了大錢,退出這行。“有退的就有進來的”。
現(xiàn)在,張二孬明顯感覺文物販子少了。以前,和他聯(lián)系的有五六個,現(xiàn)在還到家里來的,也就剩一兩個人。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覺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張新凡說,以前往潘家園發(fā)貨,一個月一大車。現(xiàn)在“幾個月也發(fā)不了一車”。以前通過廣州發(fā)往海外的貨,也要比現(xiàn)在多。
現(xiàn)在,“洛陽本地買的多”,當作工藝品和旅游品送人。
張二孬把原因歸結(jié)為村里某些人高調(diào)宣傳。“全讓上電視給上壞了”。全國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還有誰買?
他認為,這個行業(yè),就不該上電視。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販子一坑幾十件能賣幾百萬,現(xiàn)在“文物販子賣給誰去?”
高調(diào)宣傳,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視在2004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來,采訪了高水旺。這個傳奇故事又重新流傳。后來高水旺又幾次接受采訪,宣傳村里的唐三彩。
張二孬的兒子張毅鵬不同意父親的觀點。80后的張毅鵬認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機會?,F(xiàn)在信息發(fā)達,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來越小心,鑒別能力變高了。這才是導致文物販子越來越少的原因。
冤大頭沒有那么多了,洛陽當?shù)氐墓哦添n飛說,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廣東人。被騙得次數(shù)多了,廣東人也學謹慎了。別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騙了。張二孬說,之前銷往臺灣、新加坡的也多,現(xiàn)在,那邊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買,也很少賣得上以前的價錢。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貴。幾萬塊錢,老板覺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沒花多少錢”。
韓飛總結(jié)了一個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掌眼”的人
文物販子有時會收買一些土專家,兩方一起騙出錢的老板。
真的和假的就是不一樣。能做到以假亂真的高水旺和張二孬,也這樣認為。
洛陽本地的收藏專家劉林民說,“我一眼就能看出來真?zhèn)?rdquo;。
難在古代的氣韻,現(xiàn)代始終難以仿制。
不過對更多的人來說,沒有機會練出這樣的眼力。應運而生的是幫助鑒定的專家。
古董商韓飛說現(xiàn)在老板們買東西前都會找專家鑒定,鑒定好了再買。
鑒定唐三彩,最好的專家在洛陽,“土專家最靈”。這些土專家被稱為“掌眼”的人。
他們成為了文物販賣者和買者的一道防護門。但有時候這道門也會監(jiān)守自盜。
韓飛說,文物販子有時候會收買一些土專家,兩方一起騙出錢的老板。土專家說是真的,老板自然會深信不疑。“這樣的情況現(xiàn)在越來越多”。
洛陽民間的鑒定專家徐靜超,曾幫浙江的一名老板看過買好的唐三彩,“一看就是仿制品”。這名老板在2011年花大概80萬買了幾個唐三彩的馬和駱駝。買之前,已經(jīng)找人看過。
有50多年收藏經(jīng)驗的劉林民,明顯感覺到現(xiàn)在古玩市場的不同。收藏者蜂擁而至,追高殺跌,完全把文物收藏做成了一門生意。就算價格高到離譜,還是有人前仆后繼。
他說在上世紀80年代,在古玩市場里還有著基本的信任。真的有真的價錢,假的有假的價錢?,F(xiàn)在,殺一刀就跑,從此銷聲匿跡的販子不少。而不懂行的收藏者的撿漏心理,前所未有的膨脹。
“現(xiàn)在的市場全亂了”,劉林民說。有的專家也進入了文物市場的利益鏈條,收藏者突然發(fā)現(xiàn)不知道該相信什么。
儀器自然是不能相信的。徐靜超說,測試物質(zhì)老化年代的碳14早就被造假者攻破。通過反復的X光照射可以讓年代混亂。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的眼力。
相信誰的眼力更是個問題。土專家和文博系統(tǒng)的專家都有走眼的時候,至于是主動還是被動走眼,很難辨識。
轉(zhuǎn)型試驗
對未來,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說,這是仿古村的機會,也有人說,整個行業(yè)要垮了。
現(xiàn)在的南石山村,有四位河南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他們做的仿古復制品,大的唐三彩中國馬,標價大多是數(shù)萬元。
在文物市場上,真正的器型完整端莊的唐三彩,能賣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來村里的販子少了,買三彩送禮的多了。“手工仿古作品有它的收藏價值”,高水旺說。
買仿制品的人大多看重工藝美術(shù)大師的稱號,有鑒定書,在唐三彩復制品的底座上寫有制作人的名字。
慢慢的村子里專門做仿古的,也開始做現(xiàn)代工藝品,薄利多銷。
高水旺做一些古代沒有的新工藝,古樸的唐代仕女身上,畫上了大粉色的牡丹花,看起來貴氣了很多,“也有人喜歡”。
張毅鵬覺得工藝品是必須要做的了。既然賺不了當真文物的錢,工藝品需要補上這塊空白。張二孬對此有些不屑,“還是做仿古利潤高”。
村里也有人把作坊越做越小,最終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一年接文物販子幾個活,做出幾個高仿品,相當于別人一年。順便再做點文物修復的活,也生存得不錯。
南石山村做唐三彩曾經(jīng)幾起幾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整個洛陽都在學做唐三彩,僅南石山村就有180多家廠。作為工藝品的唐三彩淪為地攤貨。馬路上堆滿了賣唐三彩的人,價格互相擠壓,很多廠家垮掉。
從純粹做工藝品,到上世紀90年代做仿古品以假亂真,南石山村現(xiàn)在又要經(jīng)歷一個輪回。
現(xiàn)在的南石山村,有70多家在做唐三彩。工廠和小作坊幾乎各占一半。做仿古品的有40多家,純粹的新工藝占到了20多家。
對未來,南石山村的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整個行業(yè)要垮了。也有人說,這是仿古村的機會。
他們更愿意接受“復制”兩個字,很多人都拿菜刀比喻,“我賣菜刀是讓你做美食,你殺人,能怨生產(chǎn)菜刀的嗎?”
南石山村仿造唐三彩流程
選料例如質(zhì)量好的高嶺土
塑形高仿品由藝人雕塑,工藝品用模具成型
素胎燒制用電窯、煤窯或柴窯
上釉每家釉料都有自己的配方
二次燒制
作舊用配料殺光,埋進古土
流向市場古董販子、古玩市場、工藝品商店等
□本報記者 張寒 河南洛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