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古陶器,對古陶器的偽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難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過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視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完整之器或奇異之器來保存。由于無利可圖,故在1840年以前幾乎無人偽制。鴉片戰(zhàn)爭后,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藝術(shù)上欣賞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價值日漸增高,販賣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漸多起來。當(dāng)時的考古事業(yè)不甚發(fā)展,出土物極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貨源顯得有些緊張,于是偽造古陶的匠人也就應(yīng)運而生。其作偽的手法有如下幾種: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銹
作偽者首先選擇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見品或珍貴品,或"熟坑"中的稀見品,用與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曬干后入窯焙燒。燒成之后以竹簽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銹。
2.把殘器修補后再作舊處理
將一件支離破碎的陶器,修補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窯作舊處理。
3.依樣仿制
按照史書記載的尺寸,或依圖片進行仿制。
以上三種作偽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銹,如果把偽造好的東西直接埋入土中,讓它自然生銹當(dāng)然好,但熊掌難熟,沒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兩種加速土銹生長的辦法:一是把硫酸鉀與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則生銹的速度快。此種偽作,一旦用開水沖之,腥臊臭氣馬上撲鼻而來。二是把偽作的陶器刷一層極稀的龍須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來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環(huán)幾次,即與墓中挖出來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認(rèn)。
總的說來,陶器制作的歷史長,但方法簡單,價值高的陶器少,偽作的東西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