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里的館藏珍品瓷器,資料里明明提到世上僅此一件,“神通廣大”的賣家卻能一下拿出幾件……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古玩市場上存在不少高仿瓷,有以假亂真的效果,讓不少藏友上當受騙。那高仿瓷怎么就能仿得如此逼真?南寧一位藏友親自去看了一回高仿古瓷的生產全過程,他的所見所聞也許會對瓷器藏友有所啟發。
原料盡量仿古
高仿成本不低
“一件新仿的瓷器,不論是外形還是紋飾,甚至是胎、釉的歷史痕跡,都能做得與真品一樣,這不太可能吧?”不少藏友遇到那些高仿瓷時,往往會產生出這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越看越覺得是真的。其實,現在的高仿瓷借助高科技的幫助,真的就有這種以假亂真的能力。
南寧資深藏家張國興說,要想知道仿造者是怎么做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實地看看。日前,張國興與朋友去了一趟江西景德鎮,親眼見識了一回高仿瓷的生產過程。“目前,國內制作高仿瓷最主要的地區有江西景德鎮、福建龍泉等地。在景德鎮一帶,個體窯廠有近萬家,其中不少都生產高仿古瓷。這些高仿瓷,大部分作為工藝品銷往國內大城市和國外,但也有部分被不法分子當成古董來騙人。”張國興說,做高仿瓷的技術工,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高手,他們無論是在制坯、拉坯、畫紋飾等制瓷各個環節,都很熟練。
“想要做得像,就要采用與古瓷一樣的原料,這是高仿的第一步。”張國興說,比如仿造元代、明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其泥胎要盡量接近于元代的麻倉土,甚至是胎土研磨的粗細,都要嚴格按照古代的標準。如要仿造元代、明代的青花瓷,因當時的青花瓷使用的是從伊朗進口的呈色劑——蘇麻離青,這種原料在明晚期就已經枯竭,沒有進口了。仿造者就采用礦物質顏料,盡量模仿蘇麻離青的成分來配比,這也使得高仿瓷看起來更像那么回事。
行家支招:不要盲目相信“撿漏”
張國興說,由于精品高仿瓷使用的原料大有講究,加上仿造過程的分工細化,各環節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制作出來的高仿瓷效果越發逼真。一些精品高仿瓷,即便是在產地批發,價格也高達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當然,如果是僅僅將其當成一件工藝品來欣賞,買回來也無妨,但是如果當成古董來買,那就虧大了。所以,藏友在看到與圖冊、歷史資料、博物館里的古代瓷器一摸一樣的瓷器時,首先要持懷疑的態度,用謹慎的眼光去鑒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撿漏”了,一時高興就交易。
事先打好草圖
紋飾如出一轍
不少藏友在鑒賞瓷器時,很注重看畫工,通過一些細節的變化來捕捉其中關鍵的蛛絲馬跡。比如說龍的爪子,是三爪、四爪、還是五爪,都大有講究,因為不同時期的龍爪畫法都不盡相同。但是,高仿瓷上的紋飾,往往能畫得跟真品紋絲不差。
張國興說,高仿瓷一般以真古瓷(或瓷片標本)為仿制對象,對于胎體的質地、釉面光潔度及氣泡分布、桔皮紋、手感等,造型的精確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裝飾色料及紋樣、畫風的精確度,款式的精確度以及火石紅、蛤蜊光乃至器物燒成后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極為到位。在一家制瓷廠,張國興看到工人先將需要仿造的對象進行全方面的掃描,將其紋飾復制下來,打印在一張油印蠟紙上。再用特殊的工具,將油印蠟紙上的紋飾沿著輪廓鉆出無數個針眼大小的孔。然后,將這層油印蠟紙附著在瓷坯表面,就可以開始畫紋飾了。
一般來說,工人先在油印蠟紙上刷上一層特制的顏料,看起來接近粉紅色,顏料透過針孔留在瓷坯表面,再揭開油印蠟紙,這時就在表面上留下了粉紅色細線的紋飾輪廓。這種顏料在窯內高溫下完全揮發,不留痕跡。這時,工人就可以正式繪制了,他們用毛筆蘸顏料,按照坯上的線條仔細繪制,只要依照瓷坯上留下的圖案,勾繪填涂即可。張國興說,這種方法被廣泛采用,復制的紋樣更加清晰,仿制作品更容易接近原件效果。
行家支招:看整體畫工是否自然
南寧資深瓷器藏家黃海談到,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驗,用一張比較透明的紙蒙在圖案上畫畫,或者使用“描紅本”來練毛筆字,這種“蒙出來”的效果往往很不錯。但是,仔細對比還是能看出不自然的破綻。古人畫紋飾時不需要借助這種透明紙,畫起來很自然,有種寫意的藝術氣息。這是高仿瓷臨摹不出來的,所以,在看瓷器的紋飾時,還得從整體把握其藝術性是否自然、寫意。
燒制時多加鐵
制造出鐵銹斑
不同歷史時期所使用的制瓷顏料,都有一定的特點。在燒制之后,產生出的自然變化也是特定的。仿造者們同樣也考慮到這一點,生產高仿瓷時所需要的釉料、顏料,每一部分材料的選擇都需要反復對比試驗。
張國興介紹,元代、明代的青花官窯瓷是高仿的重點對象。當朝使用的蘇麻離青成分是“低錳高鐵”,鐵離子在高溫燒瓷的過程中會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使得瓷器表面出現凹陷的小點,俗稱氣泡現象。同時,顏料還會出現褐色的暈散,以及褐色斑點,俗稱為鐵銹斑。這些都是古代青花瓷的特有現象。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當朝使用的進口鈷料,只能采用“低鐵高錳”的普通國產料,高仿古代青花瓷為了做出這些特征,就得采取不同的措施來獲取特殊的呈色效果。
簡單來說,做法是這樣的:在青花的發色部分,人為增添研磨得很細小的鐵礦粉,或者是點在紋飾上,造成“鐵銹斑”。同時,在青花比較濃的地方,用小竹簽戳一下,制造出凹陷的“氣泡”。值得注意的是,生產高仿瓷一般不采用化學顏料,采用的是礦物顏料,造假者特意在其中添加鐵元素,使得燒出來的瓷器紋飾發色有褐色暈散效果。此外,要保證最終的青花發色到位并非易事,在一些需要造成鈷料暈散流淌效果的位置,往往通過在繪制的過程中采用局部加重顏料,或是吹釉時厚薄有所區分等等。
行家支招:善用高倍放大鏡
“經過時間的沉淀,其歷史痕跡是無論如何也造不出來的。”張國興說,要看真假“鐵銹斑”,肉眼未必夠用,還得使用到工具。具體做法是,使用40~60倍帶光源放大鏡,鏡頭對準觀察點,觀察點選擇青花濃聚處,定位聚焦后仔細觀察。張國興的經驗是,元、明、清時期青花瓷上的鐵銹斑呈現油潤發亮的特征,顏色也有豐富的層次,像是有生命一樣。而民國之后生產的青花瓷,其鐵銹斑就發干、顏色呆板,當然包括了現在的高仿瓷。這除了是顏料成分不一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時間太短,不足以產生自然變化。
多手段去“賊光”
人為做舊難仿
時間在瓷器上積淀下來的特征,最明顯的就是表面的包漿。老瓷器的釉面往往潤澤,散發出一種像貝殼被陽光折射后出現彩色的光芒,民間將其稱為“蛤蜊光”。而新仿的瓷器,光澤更接近于玻璃光,俗稱“賊光”。這也是辨別瓷器新老的要素之一。
張國興介紹,為了避免瓷器散發“賊光”,一些仿造者在生產高仿瓷時,不使用電窯,而是使用柴窯,盡量采取古人的做法。在窯內底部利用空匣缽碎片充當“兜足”,呈水平狀鋪滿耐火材料,保證每一個匣缽柱在燒制過程中保持水平。 匣缽裝放完畢后,窯工開始用窯磚封堵窯門,窯磚之間的縫隙用黃泥堵住。窯門上方留下兩個圓孔填上匣缽,用于觀察窯內燃燒程度。窯門中間部分由上而下分別留出送柴口與點火口,點火口將在燒窯頭一個小時內封閉。窯門最下方為灰坑,窯內的松柴燒成炭后會落到這里。“除了充分考慮爐溫,仿造者還使用含油脂較多的松柴,這樣燒出來的瓷器釉面更為潤澤。”張國興說。
高仿瓷燒出來之后,還不能馬上推出市場,得經過最后“人為做舊”的環節。張國興說,做舊的方法多種多樣,“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使用酸性化學顏料來浸泡。效果更為逼真的做法是要么埋在土里一段時間,要么擺在露天環境風吹雨淋一段時間。當高仿瓷經過“折騰”,顯得有些“風塵仆仆”時,就可以算是最終完工了。
行家支招:掌握古瓷足底特征
南寧資深瓷器藏家鄭小寧談到,古瓷應該造型古樸自然,足底往往具有鮮明的特征,濃厚的包漿如同施了一層“護胎釉”,摸上去感覺潤滑,這是新仿瓷器所不具備的特征。而且,古瓷是經過使用的,在使用過程的搬、放、挪動等動作都會產生痕跡,這也體現在足底,可以看出自然磨損的痕跡。因此,藏友在看到一件“疑似古瓷”時,一定不要遺漏掉足底的觀察。(記者 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