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一達先生在《爺是玩家》這本書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假古董竟然混進了大故宮(微博)。故事十分有趣,也發人深思。
話說著名的陶瓷專家毛曉滬先生,1988年在河北彭城某仿古瓷器廠買了一個磁州窯黑釉凸線紋花口瓶,高約30厘米,器型較規整。他感覺有點古窯的味道,于是便用心做了舊。后來,他懷著一種惡作劇的心理,決定拿到北京故宮讓故宮的專家給掌掌眼,也順便試一試自己的做舊水平。不曾想,他的這一“杰作”,竟未被故宮的專家識破,反被故宮的專家認定為是宋代磁州窯的精品,竟然要執意留下。到后來,謎底還是由毛曉滬本人給揭開的。
筆者每每讀到此,在生出幾分感慨的同時,分明又生出了幾分憂慮:
首先,有一種被騙的感覺。有的專家在《百家講壇》上一再信誓旦旦地堅稱,上個世紀的80年代是收藏界閉著眼睛摸真貨的時代。言下之意,當時人們的收藏意識尚沒有覺醒,真的東西隨處可見,人們不用也沒有必要去造假。從毛曉滬先生的際遇可見,古玩領域的造假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即如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也沒有停止。所以說,涉足古玩收藏,尤其是有志于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的人,任何時候對仿品、贗品都不能喪失其警惕性。借用老人家當年的一句話,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革命群眾要時刻提高警惕。
其次,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藏品是否都能保真?毛曉滬先生的仿品最終沒能混進故宮,是因為他壓根就沒有讓其混進故宮的動機。試想,如果他自己不主動揭開謎底,這件東西說不定已在故宮安營扎寨多年。由此推斷,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東西難道都是真品?故宮尚且如此,其它博物館館藏的東西,其保真的程度更不能說百分之百。
再者,這個故事對毛曉滬先生自然是露臉的,可對于故宮的某些專家而言,絕對不是一個輕松的幽默。這個故事再次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神仙,收藏界也沒有絕對的權威。古玩行作為一個特殊的行當,要么你不玩,如果執意要玩,你就必須逼著自己痛下功夫,通過努力成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要知道,真正的藏家是不會把自己的收藏,寄托于別人的眼力上的。
如果再引伸一點,那就是如何看待權威的問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權威是存在的,但權威又是相對的,絕不是萬能的!對此我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