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就此與一位福建籍的文物販子作過交談,他憤憤不平地說:“是文物就應該放到故宮里面去,我們沒有意見,可是弄到北京來也是拍賣呀!他們是賣我們也是賣,而且我們還得辛辛苦苦冒著生命危險從深海里打撈,為什么他們賣錢就合法,我們賣錢就犯法?太不合理!”
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罷,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罷,一撥又一撥對海撈文物的高價拍賣,大大刺激了沿海漁民們盜撈海底寶物的熱情。而且,在巨額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一條條高智能的地下交易通道日漸形成規模,買賣雙方在交易地點、交易價格、交易模式上經過兩年的磨合,已經有了許多約定俗成的游戲規則。
福建省有幾個離海近、離機場不遠的村莊,是盜撈文物的第一道中轉站,那里長年活躍著一批專門給盜撈者和買主牽線搭橋的主兒。這些人能量頗大,只要雙方交易成功,向他們繳納一定的中間費用,他們就可以讓那些文物順利過關,運達貨主指定的目的地。
接著往下走,在全國一些大的城市,都有這批海撈文物的第二、第三中轉站。地處北京朝陽區十里河的“程田旅館”,就是在圈內知名度極高的一家文物中轉站。(圖57)
記者曾以購買古瓷器為名,多次進入程田旅館探訪。旅館的住客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沿海的文物販子,他們采取整年包租的方式常駐在這里,非法進行地下文物交易活動。他們的商品主要是盜撈的出水古瓷器,但他們一般都不是直接的盜寶人,而是二道或三道販子,很少會有執法人員來此找他們的麻煩。加上福建人固有的務實、不愛張揚的特性,低調做生意,絕不會主動去惹事生非,所以,盡管這家旅館幾乎成了半公開的“海撈瓷”交易場所,長期以來卻也平安無事。“海撈瓷”的身價在這里一般得以提價四到五倍,買主多是北京有多年收藏經驗的文物商販或藏家。有趣的是在這些福建人當中,一些真正手握文物級海撈瓷器的人對此噤若寒蟬、不露聲色,只是言稱自己所賣瓷器,為父輩早年出海打魚時偶得。而另外一些賣假貨的販子則手執沾滿海生物外殼的各種贗品瓷器,繪聲繪色地向我描述起海上盜撈文物的驚險故事,聲稱他們手里的東西,全都是來自“碗礁一號”沉船。
再往下走,除少數被藏家捂在手里代價而出之外,這些“海撈瓷”迅速進入“染色”工序,一是直接送進拍賣行“漂白”,價格高就轉手,價格低則自己舉牌拍回,給文物建立初期檔案。這些“海撈”有了“戶口”后,待時機成熟時,就可以被當作“流傳有序”的商品在國內外市場公開進行交易,牟取更大的利潤;二是打通關節,將這些海撈瓷送海關加戳“火印”,堂而皇之的作為“海歸文物”登堂入室、公開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