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仿制的“北魏陶俑”被國家博物館(微博)、故宮(微博)博物院競相收購,新爐泥胎成“國寶”。一位文物泰斗捐“越王劍”遭拒收,留下絕筆泣血丹青;更有黑發(fā)人為捐國寶成白發(fā)、民間藏家一砸千金為正名……
“假作真時真亦假”——百年前曹老夫子一句紅樓戲言,竟成為21世紀中國文物現(xiàn)狀之寫真。
○“北魏陶俑”
1994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北京潘家園舊貨交易市場。
熙熙攘攘的淘寶者瞪大了眼睛瀏覽著地攤上的賣品。在這群人中間,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中年男人,他是這里的常客,有些知道他身份的藏家,跟在他身后買一些他看好沒掏錢買的瓷器陶器之類老物件。
這天仍如往常一樣,那位中年男子在各個攤位上轉悠,身后跟著一群人。五花八門的古董玩器令人眼花繚亂……
忽然,那位中年男人的眼神在一件斑斑駁駁的陶俑上滯留——那只陶俑是一位戴著文官帽子的騎馬人,服飾古樸,周身布滿土銹,依稀還留存一些未完全剝落的朱砂紅彩,顯然是在泥土里埋藏了多年。
“您這件兒陶俑多少錢?”他問。
“2000塊錢!”賣主是個操河南口音的年輕人。
“這是件殘品你還要價這么高?”
“這還有個沒殘的,5000塊錢您拿走得了!”賣主一看中年人還在里看外看地猶豫著,壓低聲音說:“包老,包到代。您沒見上個月報紙登了,俺河南一座北魏大墓叫人給挖了?”
“是你挖的?”
“不是不是,可不敢說這笑話,借俺兩個膽打死也不敢!這都是在別人那里買過來的。”賣主一面低聲說話,一面四下打量著。
“就這些?”中年男人說著示意賣主給打包。
“家里還有,一大坑,幾十上百件呢!有些在別人家,不敢多拿出來。”賣主熟練地用衛(wèi)生紙將陶俑纏住,面上再套兩層塑料袋,遞過去,收回錢,交易結束。
第二天,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中年男人將在潘家園買得的騎馬俑帶到了自己的工作單位——國家博物館。不出他事先的判斷,陶俑剛擺上桌面,就引起同行專家們的注意,大家一致認定:這是一件北魏時期的珍貴文物。同時,專家們還基本確認,這些出土陶俑可能是前不久在河南被盜掘的北魏大墓里的陪葬品。
陶俑一經認定,自然是身價百倍。眾所周知,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素來以其生動質樸的人物、動物造型著稱于世,這些深埋地下的高超藝術作品,不僅真實傳遞了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社會生活的豐富信息,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古代先民審美情趣和習俗的變遷,提供了第一手直觀資料。為了不讓這些珍貴文物損毀散失,專家們建議向國家申請專項撥款,及時收購。
在專家們的呼吁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出乎尋常地很快做出反應,撥出專款,派出專家,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出現(xiàn)的北魏陶俑。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呂濟民老人家回憶說:“(北魏陶俑)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八十萬,故宮呢花了十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