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解的是:專家與專家的意見相左,本來也屬于正常的學術現象,可以公開討論、爭議,哪來的“陰謀”之說?更沒有必要背靠背、通過徒弟們大打口水戰。再說,既然目前還沒有人能拿出一份數據充分、切合實際的元青花鑒定標準,雙方為什么不能坐到一起,心平氣和地取長補短呢?
記者曾就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這一結論的出處進行過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此說法源于英國牛津大學考古系博士蔣奇棲。1993——1996年,蔣女士在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館后,得出結論:“中國的元代青花瓷現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沒有在中國,而是在國外。”
盡管蔣女士的這一段話只是一次個人考察意見,但多年以來,卻一直被國內輿論廣為引用。而且,其中“現在所知的只有300件”一語,被誤傳為:“全世界只有300件”。
記者以為,古往今來,什么文字案、文字獄,似乎從來就與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系,尤其是一些玩文好事的沒落士人,更凸顯有這方面的嗜好和惡癖。可是岔開來講,中國文博界有些文字游戲也太有標新立異之意味,特別是某些專家們,對某些數字似乎情有獨鐘。就說這“300”吧——元青花,“只有300件”;宋代汝瓷,“只有300件”;紅山玉器,“只有300件”……如此種種,要說是巧合,重合數太多。要說是刻意,在我國各民族的迷信字典里頭,似乎也找不出“300”是吉利數字的依據。那又為什么凡是有價值的文物只有300件呢?真是令人百思難得其解!
跳出圈子,冷眼旁觀國內元青花專家們的“有派”與“無派”之爭,說得嬉皮一點很小兒科,因為少有歷史常識與邏輯知識的人都明白:對于任何事物的一次性個體調查,絕無可能成為對該種事物的最終屬性認定。平心而論,無論從時間與空間上考量,蔣博士的調查結論都不能作為對元青花存在形式的“蓋棺定論”。道理很簡單,歷史的事理存在于文字記憶中,而歷史的物理卻只能產生于對歷史遺物的不斷發掘過程之后。
事實如此,就在蔣女士作出上述結論后不久,在江西省的高安縣、九江縣、河北保定、北京元大都等地,都出土了不少非常精美的元青花瓷器。顯而易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發現還會繼續。所以記者認為,無論從數量或質量上看,元青花的“國都”永遠都在CHINA,而不會是在別的什么國家。
記者曾多次接觸過兩派專家的領軍人物,看著那些白發蒼蒼的老專家或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放棄許多亟待解決的學術問題不去研究,長期圍繞著一個幼稚的命題,樂此不疲地進行“攻城”與“守城”之戰,不禁心存疑惑:難道紫禁城內的專家們就真的認為“全世界的元青花只有300件”?而紫禁城外的專家們就真的認為“滿城盡是元青花”?
不客氣地說,倘若往深里追究,對于“有無”兩派專家這一場口水戰,其中包含著很大的個人因素:“有派”身后的利益群體、“無派”身前的既得名譽,都是顯擺在桌面上的事。
不可否認,在文物鑒定的問題上,故宮的專家們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
一是來自自身職責的壓力。作為紫禁城的“守門人”,往大里說,他們是中國文物的守護者,他們必須高度保持國家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既要盡最大可能的收藏并解讀不斷出現的文物精品,不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以各種方式流失,又不能讓假的、似是而非的贗品混入國家文物寶庫,以保持歷史文化的純潔性;
二是來自社會的壓力。隨著收藏熱的升溫,通過盜墓、海撈、民間收購、國外買進的文物大量涌現。同時,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一些高科技含量的贗品也成批量充斥市場。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為了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廣大收藏愛好者希望借助文物鑒定專家的“法眼”幫他們“長眼”、把關。像元青花這一類的天價藏品,無論站在經濟利益還是收藏成就感的角度上,大家更是希望得到最高權威的認定。這樣一來,不管紫禁城里的專家們愿意不愿意,他們都無以替代地成為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場的一個重要瓶頸。說得直白一點,許多人都把利益與榮譽之“寶”,全押在他們身上。因此,從他們嘴里說出來的“yes or no”,都會強烈地刺激這些人的神經中樞。
正因為如此,紫禁城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資深專家,平日里多半呆在宮內四門不出,在學生們的協助下著書立說,謝絕一切來自民間的鑒寶邀請,你給多少錢都不會去惹是非,即便是拍賣公司發出邀請,他們同樣不買賬。記者曾試著突然襲擊,拎了藏品直接找到一位在國內最負盛名的老專家,請他給看看。老人家不著言語,慈顏相向,就如同當年佛祖在靈山面對弟子“拈花一笑”,大有讓“你自個兒參禪去”之深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