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說:“盡管考古年年都有新發現,但古遺址、墓葬的盜掘現象依然相當嚴重,如甘肅省的一處遺址曾經連續兩年被盜,有些重要文物已經被走私出境,這是令考古人員尷尬的事……盜墓猖獗,有些地方幾乎失控,除了當地職能部門監管不力外,巨大的利益驅使也是一個原因,一些電視節目片面宣傳‘文物值錢’,也助推了販賣文物行為。”
一位湖南的朋友發來E-mail:“去年回湘西老家一看,漫山遍野都有盜墓者留下的盜坑,
猶如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挖的戰壕……自古以來,盜墓者稱賊,為人所不齒、世所不容。現如今世道昌明,社會上反稱盜墓賊為‘業余考古隊’,給予了充分的諒解與縱容。一些農民公開結伙掘墳毀墓,成為令人仰慕的農村新富!事態越來越嚴重,卻沒人認真去抓、去制止!看不懂、看不懂啊……”
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院顧問、資深文物鑒定專家孫學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焦急地說:“……我們國家地下、地上的歷史文物已經遭受了重創,如果再不能有效遏制瘋狂的盜墓行為,勢必造成文物資源迅速枯竭、歷史標本匱缺,有許多事關物種起源、民族發展的線索將會發生斷裂,這是對歷史的犯罪!”
第二,巨量文物走私活動已經造成我國歷史文化面臨“國難”。雖然中國幅員廣大、歷
史悠久,地下文物儲藏量豐富,但是若按照近20年文物流失的速度計算,再有幾十年,我們很快就會由一個文物富國變成文物窮國。
河南公安系統的一位警官在來信中透露:“近年來,我國每年走私出境的文物多達幾十萬件,僅從香港、臺灣兩地非法流出的就有10萬件以上。”他還憂心忡忡地說:“……長此以往,我們的后代要學歷史、看文物,會不會得坐飛機去外國博物館?”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先生對文物走私想象更是深惡痛絕,憤懣之心脫口而出:“(文物走私)比販毒更厲害,販毒不過是毒害了幾個人,但文物是祖先留下的遺產,毀了就再難補救了……這里丟了的東西(文物),很快就在境外出現了,這里面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甚至牽涉腐敗。被槍斃、判重刑的(盜墓者)都是農民,其實他們拿到的錢最少,拿大頭的倒沒逮住。他們有的是錢,明天再給倆錢,又有人來了……這里面和腐敗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官員和開發商、商人相互勾結,搞腐敗,結果出了很多事情!”
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流通處干部任杰對此很有同感,他說:“中國文物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一再降低,很多博物館將中國文物擺在走廊上,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敗壞了市場。”
一位講學倫敦的學者來信佐證了任杰的說法:“在倫敦的一條小街的一個普通古玩店里,我看到貨架上擺著100多片商代甲骨文,售價一共不過5000英鎊……老板告訴我,他是以每公斤論價從一個英籍華人手里購買的,那人告訴他,這些甲骨文是2006年從中國河南出土的。店主人還說,頭幾年中國文物賣得很貴,象這么多甲骨文起價就要10幾萬英鎊。現在很多人很容易就從中國帶回大批文物,再好的東西多了就不值錢……”
第三,目前國內文物鑒定隊伍管理混亂、素質低下,老專家普遍缺文化,部分年輕專家缺德。前者面對高科技制假束手無策,“假作真時真亦假”,或對民間藏品一概否定,或銅雀春深、閉目塞聽,不“識”人間煙火,以求潔身自好;后者是“錢到手時假亦真”,只要給錢就開鑒定證書,有的人干脆自己就跳進渾水,參與制假賣假,造成文物市場上假貨遍地擺、證書滿天飛,從而導致收藏者屢屢買假、海關頻頻放真(文物)的慘狀不斷發生。
美國耶魯大學人文科學專業華裔教授秦博士在復函中寫道:“……在國內,真文物看假、假文物看真的現象已不是新聞。海關如此、鑒定機構如此,就連一些國家級的文物‘法老’也時常大跌眼鏡……我和朋友曾湊錢在美國購買了幾件走私過來的先秦陶器,要求捐贈國內某博物館。在美國做過碳14測試認定,可是一入國門就被專家輕率地鑒定為贗品。無奈之下,這幾件東西又被一個美國人買下捐獻給紐約的一家大學博物館收藏。后來,我們聽說在國內捐獻文物還要附帶贊助費……”
對于第三個問題:“我國的文物政策該‘放’還是還‘收’?”雖然對立雙方在人數上懸殊較大,‘放’派占48%,‘收’派只占12%,主張維持現狀的占40%。但是,雙方的觀點卻是針鋒對麥芒,聽起來言之鑿鑿、各占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