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潘家園,已順理成章地坐上了目前中國內地古玩聚散地的頭把交椅,這里每周四至周日開放4天,每天的商品成交額如果按入場者平均消費100元估算,就有800萬元,保守點打個對折,也能在四百萬人民幣以上。每到開放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淘客”們晃動著不同膚色的手,在地攤上挑來揀去、討價還價,寒來暑往、樂此不疲。
潘家園舊貨市場經營的商品主要有五大類:字畫、陶瓷、青銅器、金銀珠寶器、竹木牙骨器等。記者作過估算,每天上攤兒的這五大類商品不少于十幾萬件。這些打著“古玩”旗號的東西都是來自哪里?這當中的流通環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說來,字畫的來路簡單一些,基本上都出自社會流傳的真品和一些職業畫匠臨摹的贗品。其它物品的來路有四條:一是由文物販子走街串鄉,到老百姓家里收購一些祖傳或偶得之物;二是在一些古代有名的老窯址、老作坊都有專門仿古做舊的新工地,它們生產的仿古器物通過各種渠道通??梢栽趲滋靸妊杆倭魅雵鴥韧馕奈锸袌?;三是家傳或市場上倒騰的舊對象;四是盜墓所得。
這些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是由兩類人的經營活動構成。一類相當于批發商,道上人稱“大爺”,這些人是中國古玩市場的源頭和始作俑者。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不會在市場上公開露面,基本上是一些見不得陽光的盜墓賊或文物制假者。這部分人行蹤詭秘,風險性大,蹲大牢判重刑、丟身子掉腦袋的都有,但在藝術品市場流通鏈上,與那些直接進市場經營買賣的下線比,他們的經濟收入卻顯得偏低。
第二類人綽號“二爺”,風險最小、掙錢最多,他們是古玩市場的直接銷售者。這部分人群的組成基本上是農村的農民和小城鎮里的無業人員。記者留意觀察,在北京的古玩市場,攤主們絕大多數來自經濟滯后的省市,其中以河南、安徽、江西和福建四省的農民居多。市場流通的對象在品種上各有側重:河南人主要經營青銅器、玉器以及鈞窯、汝窯、磁州窯等北方的瓷器;安徽、江西人主要經營元明清三代的青花、釉里紅瓷器;福建人除開賣當地土窯仿燒的景德鎮各代青花瓷之外,多經營建窯黑瓷與土龍泉瓷器。文物商販中也有其它省份的人,如:賣新疆玉和俄羅斯玉的新疆人、賣老玉的東北人、賣唐卡和銀器的西藏人、賣彩陶的甘肅回民、賣唐三彩的陜西人、賣紅山玉的內蒙人,還有啥都賣的山西人,等等。
在“二爺”中,北京本地人主要開古玩店,有少量過去的老玩家也會將一些自家淘汰的東西臨時租一個攤位賣賣。別看這里大多數攤主土里土氣、連報紙都讀不轉,見到你又是點頭哈腰又是哥呀姐呀爺呀的亂叫喚,可一個個腰纏萬貫,眼珠子賊精,只要你一伸眼、一張嘴,就能把你看得透心兒穿。掏出你的錢包不說,待你剛一轉身離去,他就會跟隔壁左右的攤主們擠眉弄眼,并由此及彼大講“燒包”的故事。所謂“燒包”,顧名思義就是燒錢的主子,是文物販子們對那些眼睛拙、信心足的淘寶者的“尊稱”,北京本地人則多稱此類為“棒槌”。
圈內人把潘家園的淘寶隊伍戲分為“兩方面軍”——中國軍團和“洋軍團”。第二方面軍中人數最多的是歐洲人,他們大多都只買一些價格低廉的文物仿品或少數民族生活用品??此麄冑I東西也是一大樂趣,有的完全沒有漢語聽說能力,便拿著貨主備好或自帶的計算器,嘰里呱啦地按出數字討價還價。有的雖然聽不懂漢語,卻會用半生不熟的漢語喊阿拉伯數字,不管賣主叫兩千還是兩萬,他只管盯住人家兩只手指頭,然后“二十、二百”的亂喊一通。嘿,別看少了幾個零,大多數還真能買下來,買東西的人不辨真假,賣東西的有時候也犯暈,便宜來便宜去,有錢賺就行!這種賣主“打眼”的機會叫你碰上了,就叫“撿漏兒”了。
在來自國外的淘客中,購買力最強的要數韓國人與日本人,畢竟離咱們近些,根靠著根兒,對中國的東西知根知底。他們穿著中國人一樣的衣服,一進場就找到熟悉的攤位上,用中國人一樣的笑容,甚至是操著六成以上的漢語,套近乎、看貨談價。可盡管如此,也逃不過那些精明攤主的眼睛,這些“黃皮老外”只要近攤兒,他們便把一旁藏著掖著的盒子挪出來,神秘兮兮地朝四周打量一番,然后再打開盒子,低聲說:“新近到的貨,老東西,昨天別人出到幾千塊錢沒賣,特地留給你的!”為什么要故作神秘呢?第一,依照國家《文物法》規定,一切出土文物都歸國家所有。第二,大多數文物是不能賣給外國人的。為了執行國家法令,北京市文物局(微博)在潘家園還專門設有文物緝查組,每天上午九、十點鐘要在各個攤位巡視一遍,若發現違規文物要依法查繳、沒收??蓪嶋H上他們的行蹤都在攤主們的掌握之中,一些貨真價實的出土文物,都不會叫他們看見。這第三嘛就是生意人慣用的伎倆了,就算盒子里裝的是一件低仿品,他們也要如此這般地故弄玄虛一番,讓你覺得他就是一個盜墓賊或者是個銷贓的,東西不能公開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