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潘家園淘寶人數(shù)眾多的當(dāng)然還是第一方面軍——中國人。與老外相比,國內(nèi)一些經(jīng)驗老到的買主要狡猾多了。一件東西明明看好,硬是要裝出個看不好的樣子,挑出一大堆毛病來,不是有剝釉就是有殘裂,或者器型不規(guī)整、不典型,臭它個一無是處,然后再談價。這一招往往還靈見,市場上眼好的人鳳毛麟角,新貨漂亮,出價高,老貨多少都有些殘缺,他們不要。所以賣主只好明知東西好、到代,但為了貨幣回籠只得少賺幾個錢也賣,一面數(shù)錢一面還不甘心,嘴里念叨著:“這東西要是拿去拍賣,可以發(fā)大財!”這時候,碰上尖刻一點的買主,還會酸溜溜地揶揄他兩句:“那您別賣給我,趕緊送拍去呵!”話到這兒也就說絕了,出土的東西,沒有很硬的關(guān)系,他敢送拍賣公司嗎?只好訕訕地笑道:“嗨,您今兒個撿大漏兒嘍!”說著將東西打好捆,交給客人,一聲“您走好!”便結(jié)束了本次交易。
在潘家園的常客中,大家最愿意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故事,大多都與“撿漏兒”有關(guān)。盡管這些故事的內(nèi)在邏輯如同打麻將的癮君子一般——報喜不報憂,但是,那一個個從潘家園地攤上脫穎而出的“灰姑娘”與“黑馬王子”,卻似乎是“潘家園口頭文學(xué)”中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