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司令官坐在象是用黃金雕成的金龍寶座上,宣布拍賣開始。第一件拍品是一只標有皇帝年號的琺瑯彩瓷瓶,被一位英國軍官花20英鎊買得。接著,我們的中尉花50法郎拍得一幅字畫……過了一陣子,大家都說拍賣太費事,就由長官報個價,挑先舉手的人掏錢買了。這樣,速度果然快多了,一天下來,擺在大殿里的東西賣掉了三分之一。第二天速度更快了,我買了三件中國古代青銅器,總共花費250法郎……拍賣一共進行了三天,幾乎每個士兵都買到了幾件中國寶貝……”
○強盜邏輯
隨著時間的推移,崇拜征服者的狂熱漸漸退潮。西方紳士們用亞洲犀牛角制作的煙斗、非洲象牙制作的手杖取代了過時的毛瑟槍,用溫文爾雅的談笑,清除全世界人記憶中那一幕幕野蠻屠城的“風光”。現在的人們,只能在西方強大的宣傳機器里讀到這些義憤填膺的西方義士如何為世界和平、人類民主搖旗吶喊,卻看不見、讀不到他們對父輩曾經的罪惡有只言片語的悔過與反省。“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些字眼在西方語匯里仿佛從來不曾有過,甚至是對于他們博物館里那些中國文物的來歷,也沒有真實的講解。
可是,對于這一段用血與火記憶下來的歷史噩夢,中國人當然不會輕易忘記,并且有著刻骨銘心的切膚之痛。今天,盡管圓明園遺址周圍高樓林立、歌舞升平,但是,中國人的心痛并沒有在鶯歌燕舞中消停。因為,圓明園遺址里殘存的那幾柱恥辱猶如毛刺扎在我們的眼睛里,當年那些西方強盜們的后裔對他們祖先非法占有的中國文物的無恥叫賣,猶如一塊塊巨石,沉壓在我們的心頭。
據美國歷史學家統計,僅從1861年到1866年,倫敦就進行了大約15次圓明園物品的拍賣。如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冊頁,就是當年被法國軍隊將領杜潘上校從圓明園盜回巴黎拍賣的,現存法國國家圖書館。從20世紀中期開始,隨著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價格在國際拍場逐步升溫,一些曾隱姓埋名的中國國寶也逐步浮出水面。
2006年1月,在佳士得(微博)拍賣公司舉辦的倫敦冬季拍賣會上,一件中南海涵元殿上的匾額——“涵元門”匾額面世。這塊匾額的來歷非常清楚:1901年,普魯士陸軍元帥、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率領他的部下攻進清朝皇宮中南海,為了紀念這一“光輝時刻”,這個侵略軍頭目親自爬上梯子,用血淋淋的手從涵元殿取下該殿門楣上的牌匾,然后把它和其它一大堆金銀珠寶,一起作為“戰利品”運回歐洲。為了掩蓋這一段不光彩的歷史,該英國拍賣公司的圖錄和口頭說明對此件拍品作如是介紹:“涵元門牌匾原懸掛在中南海涵元殿的涵元門上,有漢滿兩種文字,是1741年的乾隆皇帝親筆題寫……這塊匾的背面有4個可以松動的環,是可以從建筑物上取下來的,因而這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不可移動文物……從中國出口是非常正當的。”先是做賊心虛、欲蓋彌彰,后是強詞奪理、強盜邏輯。依照這家拍賣公司的邏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東西,只要是英國人鞭長可及、能夠搬得動的,都可以據為己有。反過來說,任何國家只要有能力用槍炮敲開英國白金漢宮的大門,豈不就可以“非常正當”地將王宮頂上的“可以移動的”米字旗扯下來充當拍賣品?
事隔半年,2006年7月12日下午,瓦德西的另外兩件“戰利品”——一對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大瓶在倫敦蘇富比(微博)拍賣公司的拍場推出,并以70萬英鎊落槌成交。這對大瓶原本是擺在大清乾隆皇帝書房里的陳設官窯精品,北京失陷后被瓦德西率領八國聯軍闖宮掠得。拍賣圖錄上如是說:“這件瓷器是出自八國聯軍總司令瓦爾德·阿爾弗烈德·馮,即瓦德西……他曾于1900年到1901年間,為救助被義和團圍困的外國人而在北京呆過。也就是說,這兩個瓶子是瓦德西在百年前的庚子事變期間所得……”
可悲的是,這一美化侵略、違背國際公德的拍賣事件,竟得到中國數百家媒體興高采烈的報道,均稱“它們(拍品)曾經是普魯士陸軍元帥瓦德西伯爵(1832-1904)的藏品……”并為它們的高價成交歡欣鼓舞,歡呼“中國古代藝術品身價逐年攀升!”這樣的報道加上轉載達數千條之多,讀著這些“艷詞”,記者不禁潸然涕下,油然體恤到晚唐詩人杜牧當年在秦淮河上的感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