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意觀察了一下,無論是古董店還是古玩地攤,基本上是以瓷器為主,瓷器當中又基本上以景德鎮的“明清官窯”瓷器為主。可以這么說,展出的拍品有什么,古玩市場就賣什么。比方說,納高展出的清代雍正款青花尊、蘇富比展出的明處青花大盤、佳士得展出的乾隆粉彩瓶,在地攤上全都找得著,其中不乏造得精細的“高仿品”,由景德鎮高級工藝師制作的器型、用掃描底樣復制的紋飾和底款、通過化學分析配方的胎土和釉料、用物理手段做舊的皮殼……與拍賣品長得一模一樣,假若把兩者搞在一起,恐怕神仙都難分辨出真偽。當然,攤兒上大多數都是低劣的仿品,只能蒙騙一些看完展覽后來此趕熱鬧、“撿漏兒”的新手——北京古玩市場上管這些人叫做“棒槌”。價格差距很大,一般說來,高仿品的價格是預展拍品估價的5-10%;中低仿品的價格大概是預展拍品估價的0.5-1%。就以佳士得展出的清乾隆朝官窯粉彩萬花紋葫蘆瓶為例,真品的估價300萬人民幣,市場上的高仿品則可以賣到15萬左右,低仿品則只能賣到一兩千塊錢。
展會期間,到地攤上趕場子的攤販主要來自江西、福建、安徽三省,我碰上的兩位景德鎮人此前都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做生意。他們告訴我,早在數月前,三家拍賣公司的圖錄剛出,景德鎮一些窯廠就按圖仿制。他們還說,一般來講,像這樣大規模的展會結束后,當地的文物市場就要火上大半年,所以,他們打算暫時扎根上海,等過完春節以后再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