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拍賣行成功運作一批古董,經常要進行一系列的精心策劃,并且分步驟去實施。就像那一批明代青花瓷器,打廣告、做宣傳造勢,還不是馬上就可以一股腦全都拿出來上拍,所謂物以稀為貴嘛!幾十件沒有標桿的東西突然亮相,價格肯定上不去。我們從中挑選了1件器型少、品相完美、制作工藝比較好的物件,事先組織了四五個喜歡倒騰中國古董的客戶來參觀預展,從陪同客戶參觀以及跟他們交談中窺探他們的單個心理價位,然后再專題研究在拍場群體競爭氛圍下拍品可能達到的價位,最后才敲定起拍價。
“那是一件明代永樂年景德鎮生產的外銷青花瓷瓶,起拍價定在120萬美金,這在當時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瓷器當中算得上是很高的價格。我們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幾個客戶私下透露的心理價位大致相當,我們事先估計成交價會在500萬美金上下。結果讓我們倍感鼓舞,開拍后,幾位歐美的買家相互咬價抬升,接近500萬的時候,一位亞裔客人突然舉牌,而且一出手就超出前面競價臺階的兩倍,——請原諒,我不能告訴你們那位客人是誰——又經過大約4分鐘的較量,那位亞裔買家最后以接近700萬美元的成交價拿下了拍品。
“有了高價標桿,接下來的活兒就好干多了,我們先后為那位藏家舉辦了兩場明代瓷器專項拍賣會,拍品全部成交,而且每件拍品的平均價格都在60萬美元以上。
“上面這個案例屬于拍賣公司的正常商業手法,并沒有什么不當之處。另外還有一些案例一旦敗露,卻會導致拍賣公司身敗名裂。2000年,美國的一家大拍賣公司,就曾經不止一次玩過類似于股市中‘倒莊’的手法。我也曾經奉命玩過一次,那一次拍品是一只清代官窯器物,賣家和買家是兩個同胞兄弟,哥哥到拍賣會競買弟弟的拍品。這件事是由拍賣公司和買賣雙方協商后操作的,事先三方一起給拍品定好一個真實的成交價,記得好像不到100萬美元。上拍后照常競買,不管拍賣會上的最后成交價是多少,結算時仍然按照最初協商好的價格結賬。最后,這件清代官窯器理所當然地轉落弟弟之手,成交價好像是1600多萬美元,創下了遠遠高出同期同類拍品數倍的天價,但弟弟付給哥哥的錢還是90幾萬美元。這樣做的好處是拍賣行和買家、賣家三方都獲利。哥哥本來就打算用這個價轉讓拍品,弟弟用低于成交價10倍的錢買下了創下拍賣記錄的天價標桿,以后再拿出來拍賣將獲得巨額利潤;拍賣行不管你怎么折騰,他坐地分贓、旱澇保收……”
歐陽先生最后說:“我們中國人真傻,總是把洋人的好話當‘人頭馬’喝,幾句就可以把我們灌醉,以為洋人賣的東西就是好東西、就是國寶,相信那些洋拍賣行是為了幫助中國人實現‘國寶回歸’!呸!真正的好東西都叫洋人擺進他們的博物館里了!有誰見過英國拍賣行把大英博物館囚禁的中國絕品文物拿出來拍賣?”
我的第三位受訪者是中國內地一位富豪收藏家的藝術主管齊小姐,她曾先后幾十次代表老板去境外參加國際藝術品大拍,據齊小姐自己講,由她經手買回來的中國古董總數有幾十件,成交額達數億元人民幣。講到境外拍賣公司的商業手段,齊小姐感受頗多。
“一般人都說,在國內拍賣公司買東西很難讓人放心,主要是假貨、贗品太多,拍賣公司的毛病也多。其實國外拍賣公司也未見得那么十全十美、潔白無瑕,只不過是各有各的貓膩而已。我去境外參加藝術品拍賣會不下100場,剛開始也和大多數初次出海‘潑血’的同胞一樣,老是上當受騙——你不知道‘潑血’是什么意思吧?這是我們這邊圈內人的話,專指去海外參加拍賣會、燒大錢競買文物的行為。
“別看那些外國拍賣公司表面上文質彬彬、禮貌周全,又是發邀請函、又是請你參加酒會,那只不過是他們前期墊付的錢而已,最后還得讓我們加倍償還。就這樣也有區別對待,你只要跟那些歐洲人站在一起,哪怕人家不買他的東西,拍賣行工作人員也明顯用正眼看高鼻子、斜著眼看我們。這還不講,有些拍賣行賺了你的錢,還要給你設局。
“我親自經歷過這樣一件事,去境外競買一幅中國畫。因為我是第一次參加境外拍賣會,老板怕我經驗不足,便讓那家拍賣行給我推薦了一位很有名的亞洲藝術品鑒定專家當顧問,我們按照一定比例給對方支付勞務費。后來你猜怎么著?那個所謂的專家是一個走黑道兒的藝術品經紀人,大嘴吃三方,除開拍賣行給他開工資之外,我們買賣雙方他都‘通吃’。在我們這邊盡量夸張拍品的藝術價值和商品價值,煽動我們不惜血本、志在必得。在賣方那邊則拍著胸膛保證一定要讓你這幅畫拍出多少多少天價,然后也按成交價比例再提成一筆錢。這里面只有兩個明白人,一個是拍賣行主管、另一個就是那位黑經紀人,我們買賣雙方都蒙在鼓里。
“一直到兩年后,黑經紀人得罪了那幅畫的賣家,那個賣家來找我們揭露事實,我們這才如夢初醒,知道上當受騙了,那幅畫根本不值那么多的錢。這次經濟危機剛開始,我們就以不到上次拍賣成交價1/3的錢,將那幅畫轉讓給了別人,凈虧100萬。說來說去我們中國的收藏家太實誠,容易受騙上當,以為人家拍賣的東西價格越高,就越有收藏價值!”
盡管記者更愿意相信齊小姐說的話:“我們中國的收藏家太實誠,容易受騙上當”。但是又不得不指出,貪婪并不是騙子們的專利。在許多場景之下,貪婪是騙子和受騙者共同享有的精神財富。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種情況,一些在局外人看來是一目了然的幻局或騙局,但是局內人卻樂此不疲地參入其中,為什么?原由很簡單,利益所在,誰都想借機分得一杯羹。然而,這種局套里的分配方案,往往不是由弱者來制定,所以,才有了藝術品資本角斗場上的輸家和贏家。
提及近年來中國文物在國際拍賣會上不斷標新立異、屢創天價佳績,我們不得不感謝英國佳士得拍賣行。是他們以卓越的戰略家眼光,發掘了一個被世人遺忘已久的文化古國,并天才地打斷這個文化巨人的肋骨,用以捏造一座座財富的豐碑,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啟動了一個成交量名列世界第3位的巨大藝術品市場。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中國文物的天價標桿幾乎全都出自佳士得和它的冤家伙伴蘇富比之神手妙筆。
繼2005年天價元朝“鬼谷子”下山以后,2006年,佳士得拍賣行又一口氣連續刷新了中國明清瓷器的兩項歷史記錄——在5月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一只當年被一對蘇格蘭夫婦當臺燈座用的洪武朝“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幾經佳士得妙手回春,終從最初42萬英鎊的成交價飆升至8323萬元港幣成交,創造了明代瓷器的歷史神話;半年后,在秋季拍賣會上,一只清代乾隆朝“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5港幣落槌,再一次彰顯了清王朝遺物不可戰勝的財富魅力。
記者讀不懂的是,至今為止,分別高高聳立于元、明、清三代文物最高頂峰的此3件寶物,它們的橫空出世竟然都那么怪異——“鬼谷子”拍場一見后就徹底“躲貓貓”了,那只“洪武瓶”則完全相反,被新主人澳門賭王史蒂夫·韋恩(Steve Wynn)安置在澳門博物館公展,賭王說自己并不懂得中國文物,買下這只明顯價格被高估的瓶子,只是為了討中國人高興,更方便自己繼續在澳門做生意;那只以8倍于起拍價成交的億元“乾隆碗”,則一舉打破亞洲藝術品、清宮琺瑯彩瓷器等多項拍賣記錄。但是,常人一定很難想象:這件拍品的整個交易過程,竟然是香港富豪張宗憲(賣家)、張永珍(買家)兄妹之間的一出“換手”游戲!
這一切,都向我們昭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我們流亡海外的帝國遺物已經淪落為西人的金錢籌碼,而由佳士得拍賣行炮制的一場場捍衛中華古帝國尊嚴的“靈魂之戰”,很多只不過是在拍賣行牽控下的“富偶”游戲,對于迷戀此道的普通人,甚至是一些雖然家產萬貫,但還沒富裕到錢多得沒地兒花的內地富豪來說,參入其中無異于賭博,倘若一味子盲目跟風,大概最終也只會剩下一樣人盡皆知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