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誰動了我們的“奶酪”?
一方面是舉國上下義憤填膺,為追討某一件“國寶”鬧得雞犬不寧,最后往往落得無果而終。另一方面,卻是國門洞開,大批量的珍貴文物天天如水外流,似出入無人之境。究竟是誰動了我們的“奶酪”?
山姆大叔的中國情結
1991年,美國紐約。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若干問題進行又一輪談判。一天,美國政府談判代表梅西在指責中國盜版問題時,不顧外交禮節,上桌就出言不遜,用傲慢狂妄的語氣說:“我們是在與小偷談判!”
面對美國人的挑戰,時任中國外貿部副部長、被歐洲人稱之為“中國鐵娘子”的吳儀馬上回應:“我們是在與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里的收藏,有多少是從中國搞過來的?據我所知,這些中國珍寶,并沒有誰主動奉送給你們,也沒有長著翅膀,為什么卻越過重洋到了你們手中?這不能不使人想到一頁強盜的歷史!”
吳儀副部長的嚴詞得到美國眾多知情者的有力舉證,眾多華人媒體列舉了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從中國搶掠偷盜數百萬文物的歷史事實,美國著名的華文報紙《僑報》還對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走私中國文物的現狀進行了揭露:“中國文物走私潮觸目驚心。有數據顯示,海外流失中國文物高達1000萬件之多!近年來更呈急劇上升之勢……很多業內人士相信,美國是中國走私文物的最大銷售地,從中國流出的近半數文物最終都落到美國收藏家手中。”
這家報紙同時指出:“中國文物的流失,已經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海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在中國加大執行《文物保護法》以后,中國文物還能源源不斷地流出,不賄賂中國官員是不可能做到的。文物背后的腐敗問題,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黑洞,比美國博物館的高雅外衣還要隱蔽、還要黑暗……”
吳儀副部長和《僑報》披露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始于新舊世紀之交的此輪中國文物走私狂潮,正是由國際資本攜手西方博物館與拍賣行,操縱中國國內部分利欲熏心的民族敗類聯動而成。
■ 一個文物特工的精彩臥底
2008年1月24日清晨8時,美國洛杉磯街頭。
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夾著雨水在路面上摔打出陣陣水花,10幾輛涂著聯邦調查局標記的警車冒雨呼嘯而過,分頭朝多個目標全速駛去。
大約1小時以后,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帕沙迪納亞太博物館、圣塔安娜的寶爾博物館、國際人類民俗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的絲綢之路展覽中心5家機構,全部被警察圍了個水泄不通,大門看守由警察接管,參觀者被堵在門外。旋即,警方快速進入這幾家博物館的內樓和展廳,然后兵分兩路,一部分特工將博物館工作人員集中到辦公室,接受調查詢問,另一部分人則在大批美國國稅局的特工人員、海關人員和有關文物專家的配合下,分組搜查文物陳列室和倉庫……
上午11點,各組行動基本結束,警察從這5家博物館查繳了非法收藏的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2600多件是來自中國的古代文物,其它還有幾百件泰國文物。在2600余件中國文物中,有近千件公元600年前的彩陶、瓷器和金屬佛像,還有1000多件漢代和戰國時期的玉器,其余的是戰國以前的青銅器、金銀器和雜項。經美國文物鑒定專家和相關儀器測試認定:這批被查扣的文物出土時間先后不超過5年,其中不乏屬于中泰兩國國寶級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