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國文物保護的三大瓶頸
瓶頸Ⅰ:直面“文物私生子”
雖然說盜墓這個行當古往今來未曾歇業,但是繁榮到今天這種地步恐怕算得上是“登峰造極”。自打中國文物全球跑火以來,盜墓者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先拿下陜西、河南等高古之都,奪取先皇后帝之暗藏,再分兵邊陲及遠古遺址,掏盡天工造物及塞外奇珍異寶,然后各路兵馬匯集北京,爭奪元明清諸王御器珍玩,最后“兵分三路”,將大量可以成為國外市場高端商品的文物,借“海陸空”國道走私出境,或成為國外拍行的天價標的,反復被炒賣,或為外國博物館和收藏者的藏品;少量無法出境或低價古董則滯留國內市場,混跡古玩攤店或黑市交易,成為沒有戶籍的“文物私生子”。
記者涉足文物市場多年,親身參入市場交易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文物收藏家以及他們的藏品也見過很多,可以負責任地下一個結論:我所到過的國內古玩市場,不管它們掛出什么樣的招牌,古玩城也好、舊貨市場也罷,沒有一處不是以真假出土文物為主打賣點;我所見過的收藏者,沒有一個人家里沒收藏出土文物。而現在對于中國文物管理部門來說,的確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依據國家《文物法》嚴格執法,數以萬計的古玩市場基本上全軍覆沒,七八千萬收藏者和眾多古董經營者恐怕半數以上都得被投進大牢,剩下的一半僥幸者則是得益于眼神不好,耗資費時淘換回來的藏品全部是假貨贗品。
管理者處境尷尬,收藏者也一樣怨聲載道。大家費盡心力、財力淘回來的出土文物,依照法理判定那就是賊贓,屬于國家所有。你能賣嗎?你能公開展示嗎?都不行,違法。碰上不缺錢、而且真正好古識古的主子還好說,將那些“文物私生子”藏于密室謹供自己和家人玩賞。但畢竟絕大多數貪古淘客不說是完全沖著錢搞收藏,可也沒多少人有能耐只進不出,一件都不賣,還得“以藏養藏”,賺一點兒錢再買不是?
您要賣,問題就來了。往哪兒賣?回到潘家園,你多少錢買的,也就只能多少錢賣,八九不離十,眼力好的賺個功夫錢就不錯了。送到拍賣公司去上拍,沒門兒!您這是明令禁止交易的出土文物,誰給您拍?接下來,只好兵分兩路了:膽子小的,自己去古玩城開個店或委托那里的朋友代賣。膽子大的,一不做二不休,通過各種渠道將寶貝兒走私出境,去國外拍行或古董市場找出路。于是,這部分“文物私生子”就變成了漂泊異鄉的“文物流浪兒”。別看這些“流浪兒”在潘家園仨瓜倆棗就可以搞定,可一上異國拍場,可能就立馬身價百倍,碰上好心人想要將它們贖回故里,那還得傷筋動骨,花上大筆真金白銀才能辦到。
世上有些事兒怪就怪在說不清道理,就拿這件認養“文物私生子”的事兒來說吧,那些去國外贖買“文物流浪兒”的養父養母,媒體給他們封了個綽號叫“愛國者”,養子更是貴為“國寶”。而在國內含辛茹苦、沙里淘金的養父養母們可就憋屈得慌,別說自己的收養行為被稱作“違法”,就連那些養子們也上不了正當戶口,被人賤稱“賊贓、黑貨”。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就遇到很多此類令人費解、令法律尷尬的怪現象。
■ “俞興偉現象”
古越之地水土好,經常會出一些擅長行為藝術的特殊人才,如紹興人魯迅筆下的“一壺乎、兩壺乎”、“偷書不算竊”的孔乙己,還有挨揍以后自娛“兒子打老子”的阿Q,他們都能于無奈的生存環境下,創造出一些超乎常人的舉動,給自己殘存一份聊以自慰的精神空間。
前幾年,浙江農民俞興偉先生也秀了一把精神勝利法,但與以上兩位仁兄不同的是,他的行為藝術不是用于安慰自己,而是為了他所鐘愛的一樣情結。故而由此,在文物界冒出“俞興偉現象”這一說。
俞興偉先生的家鄉在浙江嘉興市的一個剪紙之鄉,他從小受到鄉風熏陶,對古老的鄉土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17歲時,他就從師學藝,開了一家仿古陶藝和雕刻作坊,當起了小老板,并用攢下的錢,買了一輛破自行車,走街串巷,收集流散在當地民間的一些古老石器和陶器。后來通過閱讀地方史志,他漸漸對自己陸陸續續收藏的一些出土文物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認識,知道其中不少器物屬于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這以后,俞興偉多了一份心思,他要以一己之力,大量收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歷史遺物,進行系統研究,以期有朝一日讓家鄉的馬家浜文化象河姆渡文化一樣弘揚于世。
從此,嘉興城南一帶的農村,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年輕的“拾荒者”,不分寒暑,騎著一輛破自行車,來回穿梭于羊腸阡陌之中,收購一些當時被人們得而毀棄的石斧、陶罐之類。
十年過去了,盡管俞興偉的手工藝收入不算少,但仍舊四壁空空、家境貧寒。他的全部積攢只換回一大堆破銅爛鐵、舊石殘陶。開始幾年家人和鄰里都不理解,覺得他神經有問題,后來城市里的古董熱悄然興起,許多文物販子也紛紛活躍于鄉間地頭,收購這些東西拿到外地去倒賣。這時候,當地人又開始猜疑俞興偉有先見之明,肯定指著家里那些古董賺大錢、發大財。的確,在此期間,也有不少文物販子慕名前來,要高價收購俞興偉收藏的古董。可是,小伙子仿佛另有所圖,毫不為之所動,一件東西也不賣。鄉里人越發奇怪了:俞興偉究竟想干什么?難道他也想向別人一樣,將那些古董走私到國外去天價拍賣?
外界的猜測也并非空穴來風,漸漸地,俞興偉還真生出一樣野心,不過跟別人猜測的倒賣賺錢完全兩回事。那一天,他坐在房間里,一遍遍擺弄自己十年“拾荒”的戰利品——數百件歷史遺物,從新石器時期到商周、戰國、秦漢,直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同一區域出土這么完整的文物,對研究地方史乃至中國區域發展史都有著重要價值。小俞心想,自己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積攢了七八年,圖的是什么?假若為了幾個錢把這些東西賣了,使之流散,往后國家再想重新去系統收集這么多歷史信物談何容易?于是,一個大膽的念頭泛起:他要創辦一家“馬家浜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