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瓷石和高嶺土,似乎平淡無奇,更難與藝術相連,然而卻能“浴火重生”締造成為永恒的經典,可謂一種傳奇,而“點土成金”的正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時至今日,中國瓷器依舊備受青睞,也一直是拍賣市場的重頭戲,今年春拍以2.8億港元成交的明成化雞缸杯又一次創造了陶瓷拍賣中的天價。在古瓷市場持續高歌猛進的同時,當代陶瓷的市場表現卻有些落寞。對于這種現狀,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書記呂金泉表示:“目前尚未形成廣泛影響,市場整體的價位還很低,應該說當代陶瓷的市場價格與藝術價值并不對等。在古瓷市場價高且真假難辨的今天,景德鎮當代陶瓷已經在一些獨具慧眼收藏者的推動下,‘潛’入藝術品投資收藏市場,對于藏家來說,不如換個角度進行陶瓷收藏,當代陶瓷市場未來的前景值得期待。”
瓷都景德鎮的前世今生
從遠古時期的簡易陶器、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再到東漢時期的青瓷,中國陶瓷經過漫長的歲月終于邁入嶄新的時代。這種跨越不只是對焙燒溫度的把控,更是燒制工藝的巨大提升。雖然在六朝時期、隋唐、五代各有發展,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陶瓷的第一個巔峰屬于宋代。除了燒瓷技術的成熟,更有風格迥異的各地名窯遍地開花。時至今日,中國陶瓷依舊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藝術傳奇。
“新平冶陶,始于漢世”,講的正是景德鎮的前世。新平即景德鎮,又名昌南鎮,從漢代開始,這里的窯火就從未停息,唐代起開始燒制青瓷,五代時期燒制白瓷。宋代燒制的青白瓷,“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也正因如此,公元1004年被賜名景德鎮。元代時期,景德鎮創燒出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紅、“樞府”釉瓷,至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中國的瓷都。
“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鎮當時的繁榮盛況可見一斑,這股千年不息的窯火造就了瑰麗璀璨的陶瓷藝術,也讓景德鎮乃至中國享譽海外。當時的中國瓷器遠渡重洋銷往海外,深受歐洲王室貴族的追捧,甚至一度成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內修建托里阿諾宮,專門陳列中國青花瓷;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瓷器2萬余件,甚至以近衛騎兵交換中國瓷器,可謂中國瓷器的狂熱愛好者。
那么,在中國那么多名窯之中,為何景德鎮能夠異軍突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瓷都呢?呂金泉多年來一直從事陶瓷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對此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景德鎮的地理環境優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比如燒窯的燃料——松木,以及燒瓷用的高嶺土;其次,發達的水系使瓷器可以通過鄱陽湖運送到九江以及國內的許多口岸;再次,這里是山區,避免了很多戰亂。最重要的一點是,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斷匯集到景德鎮,使得景德鎮的做瓷工藝日益精進,從釉上彩繪、青花、釉里紅到釉下彩繪等表現手法不斷豐富,明代之后,景德鎮逐漸成了全國的制瓷中心”。
中國瓷器的收藏熱潮,使得China一詞成了“中國”與“瓷器”的雙關語,但其起源問題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各種來源讓China的意義更加多彩起來?!队h辭?!分兄赋?,China作為瓷器的含義,源于波斯語chini;《梵文典》指出,China源于古梵文“支那”;也有人認為與絲綢存在莫大的關系;另外有說法提出China來自“長安”的諧音。
對此,呂金泉卻有不同見解,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景德鎮有一條河——昌江,景德鎮就在昌江以南,歷史上稱為“昌南”,所以這里燒制的瓷器就被音譯成“China”,后來成了中國瓷器的代名詞,然后延伸到了“中國”的概念。
陶瓷藝術緣何備受推崇
“雨過天青云開處,者般顏色作將來”,這是周世宗心中理想的青瓷顏色,雖然至今尚未發現傳世品,但這般描述已經讓人心曠神怡,恰似雨過天晴后,在神秘而迷蒙的天空中陽光從云層間隙瀉下,只為等待那一抹純凈的天青釉色,這是何等的意境。
其實,中國人對瓷器的鐘愛與玉崇拜有著莫大的關系。比如南宋蔣祈《陶記》指出,“景德鎮陶,昔三百余座。蜒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青白瓷的這種溫潤如玉、沉靜素雅乃至器型,正是國人對美的追求,而這種美正是美學家宗白華提出的“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
在當今藝術語境下,陶瓷藝術如何發展成為所有陶瓷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命題。在呂金泉看來,陶瓷藝術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首先是不失傳統的,還要有當代的經驗在里面。對于具體的作品而言,首先要有完美的器型,獨特、有作者個性和魅力,同時不失時代精神;其次,裝飾要和器型完美結合,裝飾要體現出作者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從純藝術的層面來講,應該不失工藝的美,這是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區別于國畫、油畫的顯著特征。造型、裝飾、工藝三者兼具,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件能夠代表時代精神的陶瓷作品。
為求全面呈現景德鎮瓷器的風采和魅力,本次景德鎮名家陶瓷藝術精品展主題為“CHINA傳承·國粹”,將呈現當代藝術瓷和仿古瓷兩大板塊共計百余件作品,其中不乏王錫良、陸軍、呂金泉、趙傳玉、李林洪、張景輝、黃勝、劉樂君等名家作品,更有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罐、元青花“鬼谷下山”紋罐、清乾隆各色釉彩瓷瓶、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等仿古精品。
呂金泉對這次展覽預期很高,他希望這次展覽能給北京的廣大藏家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可以認識當代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層面。他同時指出,高古瓷是很稀少有限的,可以通過仿古瓷這種方式來了解景德鎮的工藝現狀,了解景德鎮的歷史文化。作為北京商報文化鑒賞與消費季的重要一環,本次展覽無疑會為觀眾帶來一絲清涼和愜意。
古瓷與當代瓷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
據不完全統計,18世紀的100年間,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歐洲一直在嘗試破解中國的制瓷秘訣。在他們苦苦尋找瓷器制造的秘密時,中國卻早在1700年前就已經完成了這一壯舉。直到18世紀,傳教士殷弘緒在景德鎮“臥底”七年,才將這個困擾歐洲的千年謎團揭開。
時至今日,中國瓷器依舊備受青睞,一直是拍賣市場的重頭戲。在2014年春拍中,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拍出2.8億港元,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盌拍出1.47億港元。然而這并不是個例,瓷器收藏熱潮似乎從來都沒有停歇。2010年,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在香港蘇富比以2.52億港元成交;2013年秋拍,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在香港蘇富比拍出1.41億港元。
在古瓷市場持續高歌猛進的同時,當代陶瓷的市場表現卻有些落寞。對于這種現狀,呂金泉表示認同,他指出高古瓷歷來是為市場所推崇的,價格也是屢創新高,當代陶瓷雖然有一定歷史,但尚未形成廣泛影響,目前的整體市場價位還是很低,當代陶瓷的市場價位和藝術價值是不對等的。
即便如此,呂金泉依然對當代陶瓷的市場前景表示樂觀。“陶瓷藝術的創作已經逐漸擺脫傳統束縛向純藝術邁進,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加入到陶瓷藝術的創作隊伍中來。陶瓷藝術不再以傳統的工藝品面貌出現,而是作為一種純藝術的形式,比如威尼斯雙年展中,很多當代藝術家都在以陶瓷為載體進行創作,進一步提升了陶瓷藝術在純藝術領域的學術地位。與此同時,當代陶瓷藝術已經開始被收藏界所認同,對于創作者和藏家來說,當代陶瓷的未來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呂金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