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書法家在微博上曬聯合國秘書處授予的“百年文藝巨匠”證書,引發媒體和民眾的質疑。據報道,該書法家還曾獲“世界文化遺產AAA級金獎藝術家”證書及“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稱號。
業內人士透露,這種“世界級”、“亞洲級”的“大師”如今極為泛濫,“就差‘宇宙大師’還沒有出現了”。那么,這些“世界大師”到底采取怎樣的運作手法來糊弄民眾并盈利?他們為何能屢屢“得手”?收藏者要如何正確對待名頭和作品?且看記者的采訪。
現象
圈外人
重金買“大師”作品
據報道,這位號稱“百年文藝巨匠”的“大師”的公開資料顯示為香港某書畫院院長,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辦事處公務信息和新聞宣傳項目的官員已證實該“大師”為假,并透露網上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義頒發的獎項大多是虛假信息。
“現在,‘大師’充斥市場。”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副會長胡錦雄直言自己接觸過不少這類“大師”,其中包括“亞洲藝術大師”,“國際書畫大師”、“世界大師”、“世界華人藝術家”甚至還有類似“世界藝術聯合會”的主席、總裁等。據介紹,這種現象開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但當時他們只活動在一個小圈子里,而近10年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擴大,他們“越玩越大”,公然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
人們在不少雅聚、揮毫活動中都能見到這些“大師”的身影。“他們很能包裝自己,搭豪車而來,隨行的有司機、秘書,還有一班圍著他‘吃飯’的人,派頭十足,一看名片,動輒‘世界級’,隨身還帶著刻了各種‘世界級稱號’的印章。” 胡錦雄生動描繪這些“大師”的做派。“其實,有一個規律很好掌握,名片上頭銜越多,越有問題。”有的行家更直言不諱:“看到名片列出一長串的‘世界’、‘國際’、‘亞洲級’的稱號,行內人一轉身就把名片丟了。”
然而,圈外一些人卻買這些“大師”的賬。胡錦雄在朋友的畫廊里不只一次看到送裱的書畫里,不乏這類“大師”的作品。“這些人多半重金購回所謂‘名家作品’,并且,他們認為‘世界級’的名頭比中國美術家協會的名頭更高級。實際上這些‘大師’中很多根本不懂畫畫,書法也一團糟。” 胡錦雄對此唯有嘆息。
揭秘
境外注冊協會 “返銷”境內獲利
這些“世界級大師”如何取信于買家?他們的運作手法又是如何的?
原來, “世界級大師”分成兩種:一種是憑空捏造的;另一種是確實屬于某個協會,但該協會的含金量極低。這種協會多在境外登記成立,原因是境外與內地層層把關的嚴格登記制度有所不同,只要有固定場所、一定的資金和人員就可以申請,這讓這幫人有了空子可鉆。
胡錦雄說,成立這些協會的“大師”回到我們的市場上,以“團隊作戰”的方式出現。他們身邊通常聚集了一班人,這些人在市場上走動,消息靈通,也善于尋找機會。當他們接近一些沒有收藏經驗的企業老板之后,就開始給他們“洗腦”,吹噓“大師”的能耐,然后慫恿他們邀請“大師”前來參加活動。當“大師”被風光地簇擁來到,這些人就極盡所能地吹噓、捧場。“大師”參加活動會收取一定的“出場費”,各司其職的人員則按比例分賬。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發展更多人進入這個協會作為會員或者理事,目的是,除了收取入會的費用外,還可以把圈子和“影響力”擴大。“那些沒法進入國家級或省級協會的人,希望找到‘圈子’,所以也會不顧一切地投身進去。”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提供了幾個此類機構的官方網站,注冊地點均在境外。“我們不能說這些協會是假的,因為他們確實存在。但是他們在不懂行的圈子里‘施展拳腳’,負面影響不小。”
國內評選變味 民眾難辨真大師
除了書畫外,陶瓷業內也有不少這種“大師”存在。經營陶瓷20多年的行家張先生告訴記者,這些世界級陶瓷“大師”也用同樣的手法,利用境外成立的協會來渾水摸魚:“究其原因,還是這個行業的‘大師’太多了,民眾無法分清,才給了這些人機會。”他用“變味”來形容目前的“大師”評選情況:“現在幾乎每個部門都可以評‘大師’,一些與藝術界不搭界的部門也要設立‘大師’的名號,令業內人士不解。比如說‘技藝大師’算是什么?是評價藝人的手藝還是技術呢?‘設計大師’又是什么?”據了解,一直以來,“工藝美術大師”都由輕工部頒發,后來改為由輕工聯合會評選,就產生了“陶瓷大師”和“設計大師”,而目前各個部門存在的“大師”還有“民間工藝大師”、“技能大師”、“工藝美術大師”等。
最近,張先生發現市場上還出現另一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根本不是國家權威部門頒發的,而是注冊于中國香港的某個協會“評選”出來的:“這種對市場的擾亂就更直接和嚴重了,完全一模一樣的稱號,別說不懂行的買家,就是圈內人,如果沒有仔細核實,說不定也可能被瞞天過海。”
買家迅速獲利的心態助推“大師”
除了無中生有的“大師”和混淆視聽的“大師”外,另一種“大師”的造假方式更可怕。日前,中國美協官網被黑后排查出8名偽會員的消息令市場震驚。據中國美協官網發布的公告稱,不法分子通過黑客技術手段攻擊網站,修改了部分會員和理事名單,造成入會假象并辦假證,從中謀取暴利。與此同時,該官網還發布另一個公告稱,有美協的成員竟然在公開場合冒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一方面,欺騙的手法層出不窮,以后說不定還有更‘高明’的;另一方面,買家也不是完全因為被糊弄而掏腰包。”張先生認為,買家的心態也有問題,被騙的買家往往不是真正的收藏者,而懷有迅速獲利的心態,“作品本來只能賣一千元,有了‘大師’的名堂,可能就可以賣幾千元了,所以有些買家同樣需要這些名頭。”
警示
收藏必選名品、真品、精品、新品
“這些‘大師’能夠繼續混跡于市場,證明市場有他們生存的土壤。”原廣東省美協副主席盧延光認為,這種“土壤”就是國民素質仍然太低,“有其土壤則有其果,防不勝防。”在他看來,大多民眾和“土豪”從小就沒有藝術教育和欣賞藝術的習慣,人云亦云,所以容易受騙,“特別是洗腳上田、有錢而無文化的‘土豪’,連書和報紙都不看,受騙上當是順理成章的事。”他認為,培養全民、“土豪”們的藝術欣賞習慣很漫長,所以可以預見這些“大師”的存在仍會長盛不衰,因為打假聲討、懲罰只能是風過一時,要改變這種情況,還需要多方的協作。
“民國期間,齊白石見到別人假自己的畫,沒有憤怒,只是笑笑說,這也是別人的一條生存之道,因為自己又養活了幾個假畫手工業者。他的態度是‘放過他們’,而今天的畫家要多一份責任,讓更多人擁抱藝術,并引導他們提高審美能力和辨偽能力,要重視普及美術的工作。”他建議,買錯的收藏者要亡羊補牢,多進美術館多看展覽,多讀古代、近現代美術史,多請教國家級專家;另外他建議,商家“抱團”掛靠在官方美術館,加入義工團隊或組成愛好者團體,和收藏者之間互動互助、互相促進。
而在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行家們也有自己的經驗之談。“我自己只關心美術界承認的藝術家。”仰山樓陳憲章建議現在的收藏者多收藏些近現代的、在美術史上有所定位的名家精品,“千萬別跟風,收藏作品要選擇名品、真品、精品、新品,當代的大量復制或同一面目的要注意,別碰或少碰。”現在市場有一種普遍的言論,認為作品越多越好操作,他卻認為“物以稀為貴”這句古訓仍有道理:“只要對美術史有提升、有創新、有補足的就是好作品,最好在當代書畫中挑選這種類型的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