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焦作有這樣一個奇人,他沒有高學歷,時常雙手沾滿泥巴守在窯火爐旁,但是他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4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又把膠胎瓷寫進全國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他就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戰柱。
近日,記者走進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探尋柴戰柱為之奮斗一生的神秘窯火——絞胎瓷的創新發展之路。
進該公司的展廳,滿目盡是瓷器,似玉柱,似寶瓶,似銀盤,似花屏,似織錦,更有那么多人物、生靈的造型,栩栩如生。若定神凝視,這些瓷器仿佛會動,就像是一群活潑女子捧著畫作款款而來,亂花迷眼。
“絞胎瓷是唯一能夠做到表里一如、內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復制的陶瓷品種,有瓷中君子之稱。”焦作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絞胎瓷源于唐,興于宋,亦稱“攪胎瓷”“透花瓷”。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調的坯土料分別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搟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制作成型,然后上釉燒制。地處豫西北太行山南麓的當陽峪,就是當時絞胎瓷的燒制中心,也是唐宋時期的著名瓷都之一。據史料記載,宋金時期,沿豫北太行山南麓東西數百公里的山谷中,有一個龐大的陶瓷窯爐群落,而以當陽峪為中心的焦作地區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坐落著近1000座大小窯場,僅當陽峪村旁一條長約10公里的河溝內,就分布著30多座窯爐。
在林林總總的窯爐中,絞胎瓷閃爍著異樣的光芒,北宋時就達到白如雪、潤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藝術境界。然而,“靖康之變”后,當陽峪爐熄火滅,精美絕倫的絞胎瓷技藝從此失傳。如今,珍藏于國內外博物館中的宋代絞胎瓷僅有60多件。
如今在焦作,做絞胎瓷的企業有11家,上規模的有五六家。據當地人介紹,從事絞胎瓷生產的人基本上分復古派和創新派。復古派立志要復原宋代絞胎瓷神韻,他們堅守傳統絞胎瓷的制作工藝,甚至主張用木柴或煤炭進行燒制;而創新派,則提倡在繼承絞胎瓷傳統和確保其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人的審美取向,大膽引進其他藝術門類的經驗,在造型、釉彩、燒制工藝等方面進行創新。
“如果一定要分派的話,我就是創新派”,柴戰柱說。絞胎瓷傳統的紋理有編織紋、羽毛紋、菊花紋、類木紋、團花紋、云紋等。這些年,他在傳統紋理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星星紋、三角紋、扇形紋、點狀紋等16種新紋理。
柴戰柱曾獲得過“絞胎藝術瓷及生產方法”等4項發明專利。在他看來,絞胎瓷的創新,主要是體現在造型創新和燒制工藝的突破上。他在絞胎瓷研發與生產中引入了彩繪、浮雕、透雕、書法等多種藝術手段,使絞胎瓷獲得了更大的藝術表現力。在燒制方法上,他大膽運用新工藝。“運用新工藝,成品率高,產品成色好,能實現鮮亮如玉的效果,基本上解決了傳統絞胎瓷在高溫下易崩裂和難成大器的問題。從市場調查看,人們對它是喜愛和接受的。”他說。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絞胎與彩繪結合,絞胎與浮雕結合,絞胎與鏤雕結合,一件件光彩奪目的作品相繼問世。采用中國傳統青銅器造型、將玉雕方法與絞胎結合起來的《龍鳳寶瓶》被評為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秋韻》等作品被評為河南省工藝美術精品,《碩果》、《花器》等作為河南省四大名瓷被編入全國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
如今,金谷軒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年產絞胎藝術瓷作品5萬件,已研制和開發的絞胎藝術瓷系列產品共有八大類,品種已達100余種。而其生產的絞胎藝術瓷已被美國、法國、波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知名人士或機構收藏。
“現在絞胎瓷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產業。我們希望把絞胎瓷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使之成為焦作、河南乃至中國的一張新名片。”柴戰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