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陶瓷學院”已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一字之差卻包涵多少故事。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中國唯一一所以陶瓷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學校,曾隸屬于原國家輕工部,1998年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為主。是三十一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中國首批自主招收藝術類本科生和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碩士、學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
學校前身為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鎮陶瓷學院,1984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7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6年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院經過數度更名、五遷校址,是一所歷史悠久、富有特色的百年老校。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一段記憶,一座學府的沉浮,一個時代的背影……

老照片,回望歷史的窗口。


1990年首屆陶瓷節學術會

1995年畢業生


校園舊貌
如果說民國是最近的春秋,那么這個發軔于民國時期的百年陶院,其歷史的厚重已然使人肅然起敬。這些片段式的照片截取,一些零碎的時間印記,和那些往事一起,被塵封在記憶的某個角落。老照片為我們打開了回望陶院歷史的時光隧道,讓我們看到中國陶瓷教育的嬗變和傳承,和其所屬時代的縮影。
可以說,甚至于許多陶院人都不甚了解自己母校的過去。因此,特編輯一組陶院校史照片,從這些珍貴的歷史瞬間中,一窺陶院發展脈絡,重溫這座陶瓷院校的坎坷之路。感受“弘揚中國陶瓷文化,振興中國陶瓷工業”的陶院使命。

首任校長張浩
那時,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無論是在陶院創立前期,還是創建之后,那些積極推進陶瓷教育改革和投身陶瓷教育事業的先生們,他們生于亂世,顛沛流離于戰火,卻不茍全性命、不求聞達,為國傳承與擔當;對學生后輩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毫不吝嗇提供學問之坐標以及人格營養,示范風骨與風度。
在中國陶業學堂之后,學堂開始了數度更名、在動蕩的時局中艱難前行的命運。期間擔任校長的張浩,他與這所學校可謂是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個曾在日本學窯業的新建人,邀來同學鄒如圭教授等一起發展學校。他在原來鄱陽分廠的基礎上,開始試制煤窯,創建了一座10個火門的倒焰式煤窯。1913年,張浩等才把煤窯試燒成功,這是景德鎮近2000年來創建的第一座煤窯。他還注重數理化等基礎課和陶瓷技藝專門課程的教學,各方聘請學識豐富、技藝精良及資歷較深的教員、技師、工程師前來任課,自己也親自講授專門課程,并親手訓練操作新式機器及燒窯技術。

1985年研究生口試 (右一為施于人)
1953年,該校在全國院校調整時被撤銷,這是這所陶校的第一次消失。
1954年春,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系龐薰琹、高崗教授和陶瓷科的祝大年、梅健鷹教授相繼來到景德鎮。他們希望景德鎮能盡快辦一所陶瓷學校。這一設想很快得到支持,1955年8月,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成立,并招收70名學生。也就在這一年,施于人由國家高等教育部調配到該校任教。

1958年趙淵書記創校

景德鎮陶瓷學院58級全體同學及部分老師合影
1958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專業遷往景德鎮,與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學校。同年6月28日,剛剛合并的江西陶瓷學校改為景德鎮陶瓷學院,認命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兼院長。10月,學院召開了第一次開學典禮,院長趙淵發表了對陶院人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
萬事開頭難,學院不僅面臨物質條件的匱乏,教師和教材同樣嚴重缺乏。學院決定采取被稱為“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從原江西工業技術學校和景德鎮美術技藝學校的教師中,挑選一部份本科畢業的和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具有講師水平的教室擔任本科教學工作,并要求省教育廳分配一些其它高校的五八屆本科畢業生來任教;另一方面學院還充分利用基地辦學的優勢,聘請景德鎮的陶瓷美術家和特種制瓷技藝工人,對原料、創作技法進行現場教學。
文革期間,景德鎮陶瓷學院停辦。這是滄桑陶校的第二次覆滅。
1976年,景德鎮官方批準,由陳克光、史宇謙、胡懷陵、劉三水、孫本禮組成陶院籌備領導小組。1977年,學校隆重舉行“陶瓷學院復校暨開學典禮”慶祝大會。

復校后第一任校長陳克光

1988年胡獻雅教授在給學生作畫

1988年美術系教師姚永康等在講述作品

1991年周國楨教授向臺灣、香港同胞介紹自己的作品
千年瓷都孕育了陶院這所百年學府,使之成為國內外熱愛陶瓷文化人們的向往之地。在陶大校園里,隨處看見藍眼睛、高鼻梁和各種膚色的國外留學生;隨時可聽到老師在上課時,普通話中夾帶著異鄉口音;許多有成就的畢業生,重返校園執起教鞭……可以說,陶大是一所教育人才濟濟、藝術名家薈萃的院校。

1988年,日本有田窯業大學校長井手誠二與其學生陶院陸文遂與吳天保主任及部分美術系學生一起。

1993年白樂德在參觀學生教室時向學生介紹畫冊與周國楨教授留影

1994年美國前助理國務卿霍得里奇夫婦來院參觀


1996年秦錫麟院長邀請弗雷德曼夫婦聚餐


1999年韓國利川市政府代表團來訪參觀
作為中國陶瓷文化展示與交流的使者,迄今為止,陶大已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芬蘭等國22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系。通過舉辦“國際陶藝教育大會”、“陶瓷材料與工程國際研討會”、“高技術陶瓷國際論壇”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為傳播中華陶瓷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83級陶瓷學院工程系專科



1995年,工廠社會實踐。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各大產瓷區的陶瓷企業中層以上管理技術人員中,畢業于陶院的學生占一半以上;在佛山大中規模陶瓷企業中,陶院畢業的老板有千萬元以上資產的100多個,億元以上資產的10多個。有人留意過,光佛山陶瓷相關企業就有不少負責人出自陶院:樂華潔具(箭牌潔具、法恩莎潔具)、金意陶、新美陶瓷集團、科達機電、歐神諾陶瓷、東鵬陶瓷、金舵陶瓷、樓蘭陶瓷、合眾錦川材料、自然陶等。
陶院學員領袖群的形成,有助于陶瓷行業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的提高及陶瓷行業領導層的年齡結構調整。由于陶院畢業生主要集中在幾個產瓷區,所以他們交流緊密,佛山、福建、四川都有校友聯誼會,陶院領導也十分重視和支持他們的聯誼活動,校領導多次參加佛山校友的聯誼活動。
大約是亂世出英雄的緣故,建陶業是最近八十年來才在我國出現的產業,近二十多年來發展異常迅猛,而陶院的學員領袖群也主要集中在建陶業,古老的日用陶瓷產業、藝術陶瓷產業則沒有出現這么突出的現象。

1999年佛山校友向母校捐贈三萬元儀式

2015年11月28日上午,景德鎮陶瓷學院校友會成立。為百年陶校寫下一個注腳。接著迎來了當下的更名——景德鎮陶瓷大學。
雖然藝術陶瓷產業并沒有那么突出的集聚現象,但在景德鎮陶瓷界,陶院畢業生也是人才輩出。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便有秦錫麟、張育賢、戴榮華、熊鋼如、劉遠長、唐自強、徐慶庚、寧勤征、楊蘇明、饒曉晴、戚培才、舒惠娟、陸軍、涂金水、曾維開等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中,畢業于陶院的學生更是數不勝數。
千年瓷都的歷史和文化積淀,為陶大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沃土,對陶大而言,“中國夢”就是“強校夢”。凜凜風骨的陶大人,將矢志不渝地走在更遠的征途上,櫛風沐雨,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