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收藏熱,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民眾從物質生活的滿足發展為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有了閑情、閑時、閑錢,開始尋尋覓覓,到處尋寶。我所經營的正泰瓷社,就是在這樣的形式下走上了經營當代藝術陶瓷的十年漫漫路。
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藝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審美的體驗,同時是作為一種投資獲利方式。人們對當代藝術陶瓷的認識也是從無到有,從工藝品到藝術品,逐漸成為精神產品的。最近十年,當代陶瓷藝術在媒體、藝術家、收藏家、包括經紀人的不斷推動下已成為市場的新寵,受到海內外藝術家、收藏家的青睞。一些曾經對新瓷不屑一顧的古瓷愛好者如今也轉而關注當代作品。市場空前興旺,收藏、研究、投資現當代陶瓷藝術的群體迅速膨脹。一些知名度高的工藝美術大師、老藝術家及資深教授備受關注,其作品已經由買方市場轉化為賣方市場。中國嘉德自2008年春拍之后的四場現當代陶瓷藝術專拍的成功及可觀的成交率,充分說明了市場的逐步成熟及藏家的熱情。同時一級市場上如陸如、戴榮華、李菊生等大家的作品幾乎達到了持幣待購的程度。隨之帶來的是作品價格不斷攀升,比如戴榮華作品(以百件粉彩人物瓶為例)2004年價格是4萬元,2006年是8萬元,2008年是18萬元,2009年則達到26萬元以上; 陸如作品從2005年的2萬元至今直逼10萬元;李菊生作品自中國嘉德拍賣四連冠后更是起步價即40萬元。這說明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是市場給予的。從投資的角度看,先前的收藏者無一例外的成了最大的獲益者。
2008年以來,在金融危機的寒意下,當代藝術陶瓷這個剛剛掘起的藝術品“后生”反而不動聲色地逆市上行,如一抹曙光讓投資者們刮目相看。作為一級市場自然是同樣紅火,銷售額成倍增長,正泰瓷社的銷售勢頭異常繁榮,因為頂級大家名作云集,引無數有智慧的投資收藏者競趨門庭。盡管眾多古玩店鋪門可羅雀,但當代瓷店確經常是高朋滿座,這足以說明如今以年代論英雄的判斷標準正在慢慢轉變,“唯古是取”的思想在逐漸淡化。
應該關注的熱點及審美取向
古瓷美器當屬官窯,而當今收藏者關注當代藝術陶瓷作品實質上是在選擇藝術家。
中國自古就是人才輩出的泱泱大國,一個世紀百年,能在中國藝術史上留名的藝術家不過數十位。如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等,更有大批的所謂藝術家隨歲月流逝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景德鎮藝術陶瓷承載著我國數千年陶瓷文化底蘊,備受世人的青睞,自古以來,為帝王及達官權貴制作官窯貢品瓷器的陶瓷藝術制作者不計其數,然而大部分屬工匠而非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不僅靠勤奮努力勞作,更重要的是有天賦和氣質,學養深厚,加之多年歷練的藝術功底。文化和創造力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僅靠商業運作似乎是制造不出藝術家的。當代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的國家級大師僅景德鎮就有31位,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更是數量龐大,還有美術、陶瓷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究竟有幾位能不愧為被收藏者追逐的大藝術家,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一筆,成為中國的達芬奇、畢加索?明智的收藏者肯花時間去認真考察和研究。筆者認為,德藝雙馨是收藏者考察藝術家的首要標準,對于藝術家而言,審美情趣高,品格高尚,眼高才能手高。正如文徵明所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郭若虛言:“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高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而又神,斯能精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學院教授李菊生曾如此評價陶瓷藝術作品:“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能散發出穿透時空的光芒,能與收藏者產生共鳴,藏者看到她會歡欣鼓舞,心領神會,甚至熱淚盈眶,這不僅僅是藏者的心靈感悟,更是藝術的感染力”。鑒賞藝術不可全憑作者的頭銜去猜度,要以藝術的尺子衡量。李菊生是在用心和藏者溝通,他的高溫色釉作品是將油畫,中國畫元素結合瓷上繪畫,以濃重的陶瓷語言展現,藝績斐然,為此他的作品才受到了中外收藏界的追捧。
當代藝術陶瓷的藝術風格迥異,流派繁多,收藏者多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選擇。
當代藝術陶瓷作品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發現,她作為資源匱乏的古瓷的延伸和替代品,起到承上啟下、填補空白的作用,相對傳統題材、文化內涵深厚且工藝獨特的創新作品最容易被收藏者接受。如戴榮華,他從事陶瓷藝術創作50余年,對古彩、粉彩裝飾頗有研究,被譽為當今古彩的傳人。擅長人物仕女、童趣,兼攻花鳥、山水。作品不浮于形式而重內涵情感,裝飾新穎,技法全面,格調高雅,畫風獨特而自成一格。陶瓷學博士熊寥如是評價:“戴榮華先生的陶瓷裝飾瓷畫,在當今藝壇中可謂獨樹一格。他創作的瓷畫,不僅具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深層的藝術內蘊,而且還呈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現實感。他的手筆,都深深烙下他那獨特的審美軌跡,畫到如此境界,可謂神矣!”;陸如數十載潛心創作寂寞耕耘,突出的特點是在作品中引入了中國畫的氣韻與格調。以他國畫的筆調表現青花藝術,在陶瓷上展現國畫的美感,形象生動,構圖巧妙,筆法精到,氣勢宏闊而不失其巧,意境深邃兼具書卷文墨之氣,裝飾布局與陶瓷器型渾然一體,具有裝飾的連續性和延伸的感覺。美術評論家徐恩存先生贊譽陸如作品神奪天工,韻出造化;李菊生油畫造詣很高,中國畫也在全國性展覽中獲獎。他的陶藝創作在吸收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巧妙大膽地借鑒了西方繪畫技巧,布局空靈,氣韻生動而富有節奏感,注重陶瓷語言的錘煉,高溫顏色釉作品卓而不群。其落筆生動隨意,加之深厚的造型功底,行筆流暢而準確,作品中的形象在簡約筆畫中極為傳神。美國阿芙雷德大學教授、著名陶藝家溫·海格比這樣評論李菊生:“作品的美顯現他在陶瓷上繪畫時恰倒好處的捕捉奧妙瞬間的能力,他的卓越藝術才能以及領悟力讓我們領略了詩人對世界永恒美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使我們想起了中國陶瓷昔日的光輝也預示了一個無限的前景,他是釉、火和詩人畫筆的大師。”還有汪桂英——承前啟后的汪派傳人,中國山水瓷畫大家;周國楨——當代陶藝雕塑之父;鄒寶林——將神話典故躍然瓷上的傳統技藝繼承人。這些藝術家的高超水平和非凡技藝,無一例外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展現,是各自藝術領域內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在當代陶瓷收藏界具有相當高的聲望,無論是金融海嘯還是通貨膨脹,都不能阻擋藏家的熱情,追逐的收藏者甚多。收藏他們的作品價格穩定,保守無風險,且價值穩步攀升。
市場走到今天是必然的——當代藝術陶瓷融合了許多中國的藝術元素,反映了傳統文化和時代特征,作為一種藝術品,它時尚、前沿,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成為這個時代的符號。但對于相對傳統的作品有精華同時有糟粕,不可能全盤吸收或否定,一些題材陳舊,技法不出新的作品盡管帶有大師頭銜,依然不被藏家認可。
市場是殘酷無情的,這說明收藏者絕大多數是理智具備前瞻性的,考察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和能否在藝術史上占有地位。藏家需要的是藝術含量高、陶瓷繪畫技法出新、文化內涵深厚、個人風格獨特、陶瓷裝飾語言濃重,以及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陽春白雪”,而非一味擬古的傳統作品。
當代陶瓷藝術的發現與傳播者
當代陶瓷藝術品收藏者大凡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理智有主見而不盲目跟風,甚至作充分的調研準備,他們會仔細研究哪位才是真正值得付諸心血和財力的藝術大家及作品。在選對經紀組織及代理商的同時,也是選擇藏品及規避風險的關鍵環節。聰明的收藏者初涉收藏市場的時候,往往選擇“借腦袋”和“借眼力”的辦法?!敖枘X袋”就是傾聽行家的意見,行家給他出謀劃策,提供收藏的思路和方法;“借眼力”是借用行家的知識和經驗,去鑒別藏品的真與偽、優與劣,從而保障自己不走彎路,不栽跟頭。然而合格的有智慧的代理商經紀人首先是市場的引導者,熱愛藝術陶瓷,有責任感和前瞻性的,有能力對作品藝術含量和工藝水平進行篩選,把好進貨關。立足投資收藏者,做藏家的理財師,權衡經濟利益和名譽口碑孰重孰輕,熟悉作者及其作品藝術、工藝特點,點評解讀作品,將作者的創作意圖傳輸給藏家,完成作品的最終創作,使藝術家的精心之作能得以傳承,更希望給每件作品找到滿意的歸宿。
收藏家也要具備專業研究的熱情,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任何成名成家的收藏家,都是一流的鑒賞大家。無論是名垂青史的字畫收藏家張伯駒,還是中國瓷器收藏家孫瀛洲先生,無一例外。
陶瓷藝術品的創作者需要自覺擔負起歷史的使命感,從而創作出時代的精品。我們擁有優秀的當代陶瓷藝術家,而當代陶瓷藝術品又擁有那么多的欣賞者、擁戴者,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當代陶瓷藝術作品投資收藏時代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