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公正 盡量保密
與第五屆“國大師”終審差不多二選一的比例相比,本屆“國大師”三選一的比例無疑讓申報者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了。從本屆要求各地方推薦的名額分配上看,數量最多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這七個工藝美術最為發達的省市,分別占有12個名額,分配到8個名額的也是7個,其余則都有6個名額。從這一數據來看,各地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見本屆“國大師”評選照顧到了各地區的均衡發展。但這樣的差別是粗線條的,要想根據各地工藝美術的發展實際確定名額完全不可能,這也自然使得工藝美術人才相對集中的重點地區在初評推薦的過程中競爭更加激烈。
基于此,除了本屆評審管理辦法中對申報者設定了連續執藝20年、具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以及不是從事研究、教學、行政和企業管理者等門檻外,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不同的評審規則。因此,最終集中到北京的245名作者、1000余件作品并不是在一個標準下誕生的。
有的地方規定,申報“國大師”者必須是“省大師”。有些地方把作品是否有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作為加分依據,不同級別博物館加分不同。有的地方把是否有徒弟、學生成為省大師也作為標準。
此外,是否為當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是否出版過專著、發表過專業論文或在媒體上有過專題報道;作品是否被政府機關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友人;作品是否在國際頂級拍賣公司有過成功拍賣的記錄……五花八門的“土政策”為眾多參評“大師”者壘起了不易越過的障礙,并且對“國大師”的評選間接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對申報者而言,他們的艱難之路其實早早就已經開始了,他們不得不先邁過本地區、各級別評選所設置的一道道門檻,設法按照本地規定盡量給自己加分。而不少地方土政策也都遭到了申報者、輿論的詬病——突擊捐贈作品、突擊發表論文,甚至突擊認學生等現象都不可避免。
此外,申報者之間往往都是緊盯著競爭對手的動向不放,暗中角力。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本屆“國大師”評選過程中,山東、河南、江西等地就出現了針對地方初評推薦的個別申報者和一些不公正現象進行匿名、實名、聯名舉報的投訴信、告狀信,其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地方評審專家沒有進行親屬回避、學歷造假、博物館收藏造假、作品原創性爭議、破格條件爭議等。為此,評審專家委員會也是屢屢派人進行調查核實,排除評選過程可能出現的不公正現象。
難得的是,眾所周知,許多申報者都具備相當實力,有的甚至在行業內有較高知名度,他們資源豐富,人脈廣泛,甚至和一些地方乃至國家的領導有所交往。但是這次終審基本沒有受到各種批下來的條子的影響。
本次評審十分注重保密工作,在最初公布的《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管理辦法》中,就體現了強烈的保密意識,如其中規定,“專家組成員名單嚴格保密,不對外公布”,同時規定專家組成員“嚴格執行保密制度,不得向外界透露評審工作有關情況。評審最終結果未經領導小組批準前,嚴禁向外界透露”。對于評審專家,有泄密行為的,取消資格等等。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除了公布上述管理辦法,對申報者進行公示、對終審合格者進行公示以外,其他環節也都基本上封閉運行,未對社會公布。另有業內人士分析,評審專家的環節十分關鍵,本月7日開始評審,4月3日才確定專家名單,很可能也有保密方面的考慮。
但是,評審機構畢竟涉及極廣,保密事宜也未必盡如人意。“3日確定的評審專家名單,有參評的人第二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開始四處走動。”一位參評人抱怨說。一位評委也在赴京之前接待了本地每一位參評者的來訪,并對這些人的消息靈通程度表示吃驚。
基于此,除了本屆評審管理辦法中對申報者設定了連續執藝20年、具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以及不是從事研究、教學、行政和企業管理者等門檻外,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不同的評審規則。因此,最終集中到北京的245名作者、1000余件作品并不是在一個標準下誕生的。
有的地方規定,申報“國大師”者必須是“省大師”。有些地方把作品是否有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作為加分依據,不同級別博物館加分不同。有的地方把是否有徒弟、學生成為省大師也作為標準。
此外,是否為當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是否出版過專著、發表過專業論文或在媒體上有過專題報道;作品是否被政府機關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友人;作品是否在國際頂級拍賣公司有過成功拍賣的記錄……五花八門的“土政策”為眾多參評“大師”者壘起了不易越過的障礙,并且對“國大師”的評選間接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對申報者而言,他們的艱難之路其實早早就已經開始了,他們不得不先邁過本地區、各級別評選所設置的一道道門檻,設法按照本地規定盡量給自己加分。而不少地方土政策也都遭到了申報者、輿論的詬病——突擊捐贈作品、突擊發表論文,甚至突擊認學生等現象都不可避免。
此外,申報者之間往往都是緊盯著競爭對手的動向不放,暗中角力。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本屆“國大師”評選過程中,山東、河南、江西等地就出現了針對地方初評推薦的個別申報者和一些不公正現象進行匿名、實名、聯名舉報的投訴信、告狀信,其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地方評審專家沒有進行親屬回避、學歷造假、博物館收藏造假、作品原創性爭議、破格條件爭議等。為此,評審專家委員會也是屢屢派人進行調查核實,排除評選過程可能出現的不公正現象。
難得的是,眾所周知,許多申報者都具備相當實力,有的甚至在行業內有較高知名度,他們資源豐富,人脈廣泛,甚至和一些地方乃至國家的領導有所交往。但是這次終審基本沒有受到各種批下來的條子的影響。
本次評審十分注重保密工作,在最初公布的《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管理辦法》中,就體現了強烈的保密意識,如其中規定,“專家組成員名單嚴格保密,不對外公布”,同時規定專家組成員“嚴格執行保密制度,不得向外界透露評審工作有關情況。評審最終結果未經領導小組批準前,嚴禁向外界透露”。對于評審專家,有泄密行為的,取消資格等等。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除了公布上述管理辦法,對申報者進行公示、對終審合格者進行公示以外,其他環節也都基本上封閉運行,未對社會公布。另有業內人士分析,評審專家的環節十分關鍵,本月7日開始評審,4月3日才確定專家名單,很可能也有保密方面的考慮。
但是,評審機構畢竟涉及極廣,保密事宜也未必盡如人意。“3日確定的評審專家名單,有參評的人第二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開始四處走動。”一位參評人抱怨說。一位評委也在赴京之前接待了本地每一位參評者的來訪,并對這些人的消息靈通程度表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