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陶瓷科學與藝術>雜志第2期
大約十年前,拙作“當代名瓷收藏與鑒賞”發表,引起藏界關注。當時有一些藏友剛剛介入當代名瓷收藏,以拙文入門,十年來,身體力行,均已經小有成就。文章中的主要觀點,為各媒體反復引用。在那篇文章中,我對當代名瓷之收藏體系及未來發展方向,做了一些前瞻性的預測,大致得到了實踐的應驗。
首先,我想就過去十年中國當代名瓷收藏的主要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1. 當代名家的收藏體系,已經基本確立。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評選,已經非常規范化。具體表現在,評選的標準非常細致,評選的時間也很有規律。而被評選的人數,也在迅速擴大。國家級陶瓷大師的人數,以達數百人。而各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隊伍,也在迅速擴大至數千人。數百人都堪稱“大師”,實在是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如果我們以平常心看待,泱泱大國,和成千上萬的值得收藏的書畫家的數量相比,尚不過分。只要我們將這些被評選人僅僅是作為一個值得收藏的一個重要標準之一,還是恰如其分。此外,學院派的迅速崛起,以及著名美術家的參與,一并構成了大家公認的當代名家的收藏體系。
2. 當代名瓷的認可度和流通性,大大提高。十年前,關于當代名瓷的出版物,屈指可數。過去十年間,當代名瓷的畫冊,專著,展覽的舉辦,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當代名瓷已經脫離了狹隘的“工藝美術”概念,逐步融入到“大美術”的范疇。中國美術館,在建國以后,首次舉辦了當代名瓷的專題展覽,以后,又為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舉辦最高學術規格的展覽。當代名瓷,開始進入拍賣市場,逐漸成為了拍賣公司常規的拍賣品種。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均已經設立了規模比較大的當代名瓷專營店。
3. 當代名瓷的價格,已經是今非昔比,迅速騰飛。整體而言,和十年前相比,價格至少上升了十倍。這遠遠高于房產和股票的投資收益。而在最近二三年中,價格的走勢,愈發印證了投資界“恒者恒強”的金科玉律:越是藝術水準高的藝術家或藝術品,價格上升幅度就越高。
在通貨膨脹高企的今天,當代名瓷的發展,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以上三種趨勢,當會延續;但是,過去十年中,新出現的一些苗頭和問題,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與警醒。我在和藝術家和收藏家的交流過程中,對以下幾個重大的問題,分歧相當之大。如果僅僅是作為所謂的理論上的探討,似乎還沒有什么太大的爭論;但是具體到每一件作品,藏家的取舍就會體現出來。我們對此,有必要進行梳理:
1. 當代名瓷的藝術性與工藝性。陶瓷主要劃分為日用瓷,工藝瓷和藝術瓷。前二者,當然要把其工藝性放在首位。如果工藝有問題,則直接影響使用或直觀,或者對特定工藝的收藏。而藝術瓷,粗分為一般的藝術瓷和名人瓷。有了這個限定,討論起來就方便許多。
我同時也覺得,當下許多對當代陶瓷的評論中,對這個概念不慎了了,將藝術性和工藝性,要么是混為一談,要么是對立起來,其實都不過是一個偽命題。既然我們把當代名瓷納入“大美術”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說,陶瓷藝術家首先在心態上,應當把自己視為美術家。如是,陶瓷,就如同宣紙,畫布一樣,不過是美術家表現自己藝術情感的媒介而已。當然,陶瓷,作為泥與火的藝術,同其他媒介相比,自有其材料上的特殊性,藏家對這種特殊性,當然要仔細認真研究;但充其量,對于藝術家而言,它是手段,是過程,而不是終極評判的結果,更不能被某些產瓷區視為自己創作的專利。在實現美術家的創作意圖上,媒介是平等的,具體到一件作品,又是一個取舍的關系。我們的藝術評論,將會在未來把當代陶瓷放到當代藝術或當代美術的范疇來,而不應當是當下將二者獨立分列的尷尬境地。這關系到我們的陶瓷藝術家創作的出發點,也關系到收藏家未來的價值取向。這二者的相互作用,必然對當代名瓷的未來走向產生深刻的影響。
既然我們應當把當代名瓷的藝術性放在第一位,從藏家的角度,對中國當代美術史,當代陶瓷史以及當代工藝史的學習與研究,就十分必要了。歷史構成的要素之一,是人物。我們應當認真地研究:在當代藝術家中,有哪些人是真正在陶瓷藝術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相比較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新中國成立不過六十余年,是歷史的一瞬間。可就是在這短短的六十年,名人瓷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的社會地位,從而使中國當代陶瓷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能夠積極投身到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洪流中,創作出反映這個時代特征的作品的藝術家,將會取得相應的歷史地位。可惜的是,歷史上的“重官輕民”的思想真的是根深蒂固。表現在創作上,強調體制,強調傳乘而否定創新。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某些人打著所謂“創新”的名義,投機取巧。
2. 當代名瓷的價格走勢。時至今日,當代名瓷的價格已經是今非昔比。是剛剛開始的所謂“價值發現”,還是已經過熱,從而“高處不勝寒”?
談到這里,我們不能不談到當代名瓷的拍賣。拍賣,對當代名瓷價格體系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這毫無疑問。可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當代名瓷的拍賣,很不規范。具體表現在:
假貨橫行。主要集中在民國和建國以來已故藝術家的作品上。但是最近,在世的老藝術家的作品,也頻頻出現假貨。假貨的橫行,一方面嚴重地損害了拍賣公司的社會觀感,拍賣公司在玩危險的“自殘”游戲;另一方面,藏家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當代名瓷的鑒定,不是問題,而少數人利用假貨圖利,才是問題;
拍賣公司涉及的藝術家集中度過高,成交價過高。隨著工藝美術大師隊伍的迅速擴大以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參與,本來可以參加拍賣會的藝術家,至少也應當有幾百人。這樣一來,拍賣會才能形成階梯式的價格結構:藏家既可以收藏到超一流藝術家的作品,也可以比較合適的價格,收藏到有潛力藝術家的作品。現在的拍賣,完全是“高舉高打”,無論藝術成就如何,價格越來越高。拍賣,往往高度集中在那少數幾個人,他們作品價格,逐年飛漲,恐怕連拍賣公司都覺得這樣做下去,也太缺乏“技術含量”了。
當代名瓷的銷售渠道。上拍的作品,僅僅是極少數。大多數作品,是如何成交的呢?過去十年,大部分藝術家的作品,基本上是自產自銷。因此,定價權,似乎在藝術家自己手上。凡是采用這種模式的藝術家,其銷售價格通常都不會很高。近幾年來,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和中介公司或藝術經紀人合作。這將是未來當代陶瓷藝術收藏渠道的主流。沒有杰出的職業經紀人的長期不懈的推介,藝術家的成就,很難為市場所承認和接受。當代藝術家作品,凡是能夠有一個長期穩定增長的,沒有一位是沒有得到經紀人的大力協助的。可惜的是,我們的陶瓷藝術家,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渠道的重要性。在和經紀人的合作上,目前還處于非常不成熟的狀況。
綜上所述,當代陶瓷的價格,雖然是直線上漲,但是,這種上漲的背后,有過熱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藏家在這種糾結的狀態下,惟有少動多看,做好功課。
3. 應該收藏誰的作品?這個問題十分必要。從上述分析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收藏的過程中,藏家最容易犯兩個錯誤:第一是一味追求所謂的“名家”。第二是付出過高的價格。這兩個錯誤,都是互相關聯的。最后的結果,是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終于發現,自己的投資,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回報;所謂的名家的價格,和他們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地位,并不匹配。我覺得,我們在收藏當代名瓷的過程中,始終應當謹記這樣兩條原則:其一,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無論這件作品的作者是否有名;(當然,我們這里說的“名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就是說,我們應當收藏名家的作品,但絕對不是惟“名”是圖。)其二,如果作品的價格,相對于作品的藝術性,遠遠超出了應有的水平,寧愿放棄。如果我們用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兩條原則,我愿意引用巴菲特的話,第一條,講的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要保證,在不賠錢的基礎上掙錢。
以上,我們簡要地回顧了過去十年,中國當代名瓷收藏市場的基本格局和應當探討的問題。展望未來十年,我認為至少有下面一些趨勢,值得收藏家注意:
1. 產瓷區的概念,將逐步弱化。這里包含兩層意思:雖然各個產瓷區還將保留自己的藝術特色,但收藏家將會將目光轉向更高的視野—藝術家的成就以及藝術品的品位將是收藏的首要因素。其二,景德鎮的名家,無論從數量還是作品的價格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然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其它產瓷區的藝術家,特別是其中的佼佼者,將會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2. 各種陶瓷工藝手段,裝飾手法,將會和當代流行的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西方的繪畫方式相融合。比如高溫顏色釉和青花,粉彩,斗彩的融合。西方繪畫中的光影和焦點透視的借用。甚至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手法,等等。即使是主打某一種裝飾手法的藝術家,也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從題材,視覺感觀上,求新求變。
3. 職業經紀人將逐步成為當代名瓷的主要推廣與銷售渠道之一。藝術經紀人,在西方國家是相當普及的。實際上,中國當代的許多油畫家,正是借助于這些經紀人,才成功進入西方的主流社會和拍賣公司。在國內的中國書畫市場上,藝術家們和職業經紀人的合作,已經成為常態。中國的陶瓷藝術家,目前還有相當多的人,還不習慣同經紀人打交道,也不懂得尊重經紀人在推廣和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當代名瓷經紀人的成功。特別是在文化重鎮北京,職業經紀人,已經成為當代名瓷銷售的主渠道。
4. 不斷發掘有收藏有潛力的藝術家的作品。我們應當看到,有些資深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市場可以承受的范圍;而有些大師,則是不斷地重復自己的作品,類似于流水作業。這些作品,雖然是“名家”作品,但是不值得以現有的價格來收藏了。他們的價格,將來勢必面臨較大幅度的調整。而我們所說的有潛力的藝術家,將來市場的公認度以及價格的上升空間,將會非常之大。有潛力的藝術家,至少應當有以下的特點:
作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較高的創作難度,且不易被模仿。景德鎮的老一輩藝術家中,汪吟泉首創的“光影青花”系列,在傳統青花的基礎上,大膽借用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和光影表現手法,又采取舞臺裝飾性的布局,使得其山水作品,近景有具象,遠景有氣氛,充滿詩情畫意;彭榮新的粉彩“榕樹”系列,布局考究,造型厚實,酷似油畫,但仔細觀之,又有傳統中國畫疏密有致的構圖方法;在中青年教授中,樂茂順的新彩三峽風光系列,以俯瞰的透視方法,將壯麗的山川和奔騰的河流,貼切地放在瓷瓶之上,全景式地展現給觀者,攝人心魄。
作品的價格,將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如果是單純地欣賞,“有錢難買心頭好”,掏錢購買便是。藝術品投資之要義,是能夠在欣賞其表現力的同時,不斷地享受價格上升的空間。目前的現狀是:老大師,老教授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已經到了一個超前的高度。可能有人會憧憬,價格還會繼續目前的升勢,其主要的一個理據,是和當代書畫相比,區區幾百萬元一件陶瓷作品,并不算昂貴。這種看法,似乎有些道理,卻經不起事實的推敲。當代中國書畫,已經到了一個“普漲”的階段。無論大小名家,皆有其自身的收藏市場。高有高的道理,低有低的邏輯。而當代名瓷市場,價格體系還并不成熟。至少在未來幾年里,還有相當一部分藝術家的作品的價格,處于非常合理的收藏投資空間,成為“價值洼地”。例如,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評上國家級大師的老藝術家,中青年教授,具有獨特藝術表現手段的省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他們的精品,值得收藏者關注。在這里,我們還要看到,現實的情況是,中青年藝術家的成長,和其專業技術職稱和榮譽稱號還是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那些有潛力晉升為省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工藝師,教授的中青年藝術家。特別是在他們晉升以前就予以關注,收藏。過去的實踐證明,一旦這些藝術家得到晉升,相同的作品至少升值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