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澤棉作品《孔子》
乘著蘇富比(微博)秋拍的東風,上周香港大大小小的藝術品拍賣會讓人應接不暇。書畫作品自然是拍賣會上的絕對主角,但羊城晚報記者發現,多家香港拍賣行的瓷雜專場中,石灣公仔的身影成批出現。反觀近日廣州多場本土拍賣會,雖然也能見到石灣公仔的大師作品,但一兩件孤零零地并沒引起藏家多大的關注。
這再次印證了石灣公仔“幡竿燈籠照遠不照近”的俗語。雖然石灣公仔的大師作品價格多年來一直維持穩步上漲,但與近年來價格突然幾級跳的景德鎮瓷器、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相比,石灣公仔的差距似乎越來越大。這是給藏家留下了充裕的升值空間?還是產業的規?;屖癁彻性庥龀砷L的煩惱?
石灣公仔為什么賣不過景德鎮瓷器?
趙利平:石灣公仔是廣東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是廣東的傳統文化名片之一。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石灣公仔的市場關注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價格都上漲了很多。目前石灣公仔的拍賣最高紀錄,應該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的陶塑作品《龍之尊者》,2010年在深圳藝拍會拍出了336萬元的高價。但整體上與近年來價格突然幾級跳的景德鎮瓷器、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相比,雖然同樣是區域性藝術品,石灣公仔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市場價格,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梅文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問過我。我覺得,現在石灣公仔的價格比不上景德鎮瓷器,是有歷史原因的。石灣制陶雖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石灣的藝術陶瓷,俗稱石灣公仔,真正出名的時間其實并不是很長。而且以前的民間藝人,缺乏文人意識,作品沒署名,也沒蓋章,再加上他們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互相借鑒、互相參照的作品很多。
石灣公仔聲名鵲起的時候應該是在清末民初,隨著黃炳、陳渭巖、潘玉書等名家作品影響力的增大,石灣公仔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在清中期以前,石灣早期民間藝人的作品都是沒有署名,也沒有蓋章的,直到黃炳以后作品才有了作者的署名或蓋章。那些沒署名,也沒蓋章的作品當中,其實有很多好東西,但現在很多收藏家缺乏欣賞鑒別能力,都不敢收。
封偉民:深層次的原因,還牽涉到嶺南人的個性問題,以及陶瓷本身的局限性。嶺南人通常安于現狀、小富則安,這兩個性格明顯地影響到石灣公仔的發展方向。另外,自古以來,石灣公仔都是民窯,一做出來就得鋪開市場。在嶺南這塊南蠻之地,自打有石灣公仔以來,都是一種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另外,石灣公仔的工藝性較高,而藝術性比較欠缺。尤其是以前,工藝也比較粗糙,從潘玉書開始,工藝才有了明顯的提高。石灣公仔的題材也是很民間化的,都是些歷史人物,大多是土地公、觀音這些生活化的人物,所以它沒法作為一種很精美的藝術品擺放在一個高層次的環境里面。
梅文鼎:石灣的陶瓷大師自我炒作的意識也比不上其他地方,石灣的大師普遍都比較內斂,不想過多吹噓,缺乏自我炒作的心態。
陳月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佛山主要的經濟命脈并不在石灣公仔身上,佛山的產業太多了,政府對石灣公仔的關注和扶持程度,肯定比不上景德鎮等地。而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壺,都是當地的經濟支柱。但我認為,佛山經濟發展到現今的階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城市軟實力,是政府更應該考慮的事。
這幾十年來,石灣公仔的價格其實已經翻了幾番了,拍賣也有過300萬元的。以石灣有代表性的劉澤棉大師為例,1997年他在香港舉辦個展的時候,一件原作也就賣8000-10000元,現在起碼過百萬元了,升了一百倍。其他國家級大師的原作,現在的價格很多也要幾十萬元了。
趙利平:同樣是區域性藝術品,其他幾種陶藝在全國各地的認知與購藏都比較活躍,但石灣公仔給人的感覺,卻好像很難走出嶺南。
梅文鼎:石灣公仔一早就走出海外了,以前石灣民窯一直都靠外銷,石灣的窯灶以前都是在河邊的,石灣公仔一燒出來,馬上就裝船運走了。所以以前的石灣公仔,留在東南亞,香港、臺灣地區的很多,留在國內的反而少。所以有句俗話:幡竿燈籠照遠不照近,說的就是石灣公仔在國外很出名,在國內知名度反倒不是很大,這就是它長期外銷的結果。
趙利平:對石灣公仔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議?
梅文鼎:有建議就局限了,我認為還是要鼓勵各家各戶百花齊放。為什么清末民初石灣公仔那么活躍?就是因為當時各家各戶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當時也不見得有誰指導他們應該怎么發展、怎么做?,F在石灣的作坊雖然很多,但就是缺乏這樣的精髓。所以我經常說,要繼承石灣什么樣的傳統呢?就是要繼承傳統的精神,一種獨創的精神。
老石灣陶藝面臨新審美挑戰
趙利平:傳統石灣公仔以古樸厚重面貌著稱,造型逼真而自然。但我們也看到,石灣公仔的題材太過集中,大都是些釋儒道題材或樵耕漁讀等傳統人物,與現代審美的要求出現了差距。
梅文鼎:石灣也有很多創新的作品,只不過傳統的東西容易做,數量上占了大多數,好像達摩,就總是這么幾個姿勢,缺乏新鮮感。
現代就是需要在傳統的題材里融入時代的氣息。但做石灣公仔,你不做傳統題材,消費者就不買賬。而沒有融入新的理念,作品又沒有新鮮感,缺乏韻味,所以石灣公仔要創新,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
封偉民:石灣公仔其實一直都在創新,現在看著傳統的東西,其實也是老前輩以前的創新,現在我們的創作,就更加必須推陳出新,這也是收藏的大方向。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創作就是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做的就是傳統題材,以達摩、羅漢為主。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做武將,主要是做曹操、常勝將軍、萬夫莫敵這些題材,但慢慢地就有人仿摹了。所以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大多數時候我是在做仕女。相對而言,仕女這個題材的難度較大,一是臉相要美,二是形體要美,三是要不俗氣,四是要有書卷味,后面這兩點比較難達到。所以仕女這個題材,目前暫時還沒發現被仿摹。
我是在傳統里面進行創新的。這要把握好一個度,我一直認為我是在走鋼絲,一邊是傳統,一邊是現代,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點。我覺得現在找到了這個平衡點,但怎樣向前走,一直在探索。石灣這個圈子不大,有個人風格的作品很容易就會被藏家發現,所以陶藝藝人如果能夠把握準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能冒出來。
趙利平:確實如此,作為傳統藝術形式,不創新則缺乏活力,不遵循傳統的藝術形式,太超前則脫離這種藝術品類的特性,這需要陶藝家的長期積累與探索。而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壺能夠這么出名,我認為還離不開文人雅士的介入和文化的支撐,否則其影響永遠都是在民間。石灣公仔有沒有可能在這上面有所突破?
梅文鼎:宜興有文人壺,最近景德鎮專門組織全國聞名的國畫家去畫花瓶、畫瓷板畫,就是要借助其他方面的文化財富融入自己。但我們做石灣公仔,不可能找很多人共同參與,作品都是靠作者一手一腳做出來的,所以我們很難借助外界的文化知識融入我們自己。
封偉民:石灣公仔還有很大的空間,我認為這就是一個發展方向。有些人感嘆創作不了新東西,我個人認為,可以在文化底蘊里挖掘一下,做到雅俗共賞。現在石灣很多老前輩為了石灣公仔能夠走出去擴大影響力,出了很大的力,我們就更加不用說了,是當干的年紀。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要有一個方向,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需要政府的引導。對個人而言,把作品做好是對自己最大的推動。
產業規?;钚星殡y以走高?
趙利平:與其他陶瓷不同,同樣一個造型,石灣公仔分原作、限量版、精品、普通品多種,特別是精品和普通品,數量非常多,價格差別也非常大。剛入門的收藏者,很難區分什么是原作,什么是精品、普通品,這是否影響了收藏者的信心,令石灣公仔的行情難以走高?
梅文鼎:你說的這個問題,恰好是石灣公仔老實經營的表現,并不是缺點。在其他一些陶瓷產區,每一件陶瓷都說是原作,一個注漿的茶壺都敢說是原作,石灣公仔就不會這樣。
應該說,石灣公仔只分為兩種,一種是原作,另一種是復制品。原作只有一件,一個作者一年能創作出來的也沒幾件,價格肯定也高。為了滿足收藏者的需求,我們又做了一批復制品。復制品里面,分出精品(精品又分為限量版和非限量版,都是經過作者親自修改的),其他的是普通工藝品。
封偉民:但限量品限多少件,精品做多少件,目前并沒有行規。我自己的限量品,100件、50件、8件都試過,盡量把范圍縮小,精品就沒有量的限制。你問為什么不提高單件的價格,少做一些精品?我覺得原作和限量品的數量非常有限,特別是原作,收藏家一買回去,外面的人就看不到了,可是幾十個、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精品鋪向市場,知道石灣公仔的人自然就多起來了,這是普及大眾的一個方向。如果只是銷售原作或限量品,那面向的只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欣賞能力的小眾群體。
在整個中國陶瓷產區,做得最累的還是石灣的陶藝人。石灣公仔最出名的就是人物造型,但做人物的難度是最大的,創作、制作的過程和耗費的心思都很大。景德鎮的瓷器大都是花瓶,而且他們的分工非常細,有專門的人燒制、拉坯、賣顏料,很多景德鎮的陶藝師需要做的,就只是在已有的泥坯上畫畫,所以他們可以只做原作。
趙利平:現在不少藏家,都是沖著“大師”的名銜去收藏,所以陶藝家們也擠破了頭評職稱。同樣一件作品,不同級別職稱的價格差距有多大?石灣公仔的收藏有哪些門道與奧妙?
封偉民:我評上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后,作品的價格大概漲了十倍。
陳月華:現在到處都是大師,級別最高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前起碼是由國務院副總理頒證。之后中國工業陶瓷協會又評出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也是國家級的。還有一個中國設計大師,是由建筑陶瓷行業協會評出的。省級方面,有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陶瓷協會也評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有些地方還評了一種叫民間大師的。到了市里,可能還會評佛山市工藝美術大師。但要論人事部認定的職稱,最高的是高級工藝美術師,然后是中級工藝美術師,助理工藝美術師。
現在的確有一些收藏家只看重表面的職稱,但其實作品本身的藝術效果、收藏價值更加重要,職稱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封偉民:名氣與銜頭是一種保障,但不見得有保障的東西都是好的。我個人認為,可以鎖定級別達到一定水準的一批大師,在這個范圍內,挑選好的作品,這樣比較有保障。
另外我覺得選擇石灣公仔,選作者比看作品還更重要。要看作者有沒有潛力,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天分。如果你覺得這個作者有潛力,那就大膽收藏他的東西,因為有潛力自然就不會停步,他一直往上走,你的藏品升值空間當然就跟著走。
最簡單的就是看作品,作品好你就收藏。但作品的好壞評判有些復雜,包括造型、題材、泥火釉是否協調,以及作品的工藝性、藝術性,這些都有一堆的理論可以去研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作品給人的感覺舒不舒服,合不合你的眼緣,這是入門階段最簡單的判斷。入門之后,就可以從作品的工藝性、藝術性等方面去判斷了。
陳月華:目前收藏石灣公仔的藏家可以分為幾類:一種是只收幾位老藝人的作品,現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級,像劉澤棉、梅文鼎、黃松堅這一輩,年齡都超過了70歲。這些大師現在只要每出一件限量品,這些收藏家無論是什么都收。第二種藏家是專門收藏有潛力的中青年陶藝家的作品,看重的是他們的成長性。第三類藏家是專門收藏有窯變效果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窯一寶,不可重現的藝術效果。還有一類藏家只側重專題收藏,好像有些人專門收藏紅色題材的作品,有些人專門收藏筆筒、花盆或是十二生肖的題材。
很多藏家跟我們交流的時候都說,正因為石灣公仔還沒有被大規模地炒作,所以現在才最值得收藏,未來的升值空間很可觀。
知多D
石灣公仔
石灣公仔是兩廣地區人們對廣東佛山石灣窯生產的陶塑制品的親切稱謂。它以生動、逼真、傳神而著稱。其工藝特點是以陶泥為“胎骨”,以別具一格的彩釉為衣物或翎毛。石灣公仔施釉不在人物的臉、手部上釉,而是以胎泥色澤使肌理表現更加真實。同時由于石灣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層較厚的釉來掩蓋,從而使作品的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古樸厚重。
石灣制陶迄今已有5000年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但石灣藝術陶器的歷史,一般認為起始于唐代。
清代晚期至民國初期,涌現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黃炳、黃古珍、陳祖、陳渭巖、馮秩來、劉佐朝、潘玉書、霍津、廖作民、廖堅、區乾、劉傳等。
石灣公仔的題材種類包括人物、魚蟲鳥獸、山公盆景、瓦脊壁畫等。其中人物雕塑是石灣公仔中最常見、最著名、產量最大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