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個調料罐,我最多愿意花5塊錢。”30多歲的劉歌先生在市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他在報紙上看到過對“甌江水鳥”的報道,他自幼生長在甌江邊,對甌文化一往情深,但是說起“甌江水鳥”的定價,他還是覺得:即便這物品再有文化內涵,自家買來放廚房里用還是太奢侈了。
當然,也有不同的選擇。
溫州網友“行者如歌Lucy”在新浪微博上給“甌窯兒女”留言:你們的甌瓷作品哪里有賣?很多朋友向我打聽哦。
市民朱先生則相中了香瓜罐,準備用來裝茶葉,至于這個香瓜罐價格算不算貴,朱先生認為設計和實用性俱佳,非常適合心意,自己能花5000元買茶壺,也能承受2000元買甌瓷茶葉罐。
上周,記者到市區飛霞北路一帶的陶瓷家居市場一條街,隨機采訪了八家銷售日用陶瓷的商店。八位店主均稱不知道何為“甌瓷”,而且他們出售的都是唐山、景德鎮造的陶瓷。這些店每年客源穩定,因為很多溫州市民訂婚結婚搬新居,都會來這里購各種瓷器。但一般顧客進店購買,不會關心這些瓷器是什么窯燒出來的,更很少主動問起,顧客選擇時主要看瓷器的花色、款式,瓷器生產廠家是否正規。
“先把產品做好,才有可能談到產業化”
普通百姓對于甌瓷的種種反應以及市場上的狀況,是陳景煒、朱小杰和他們的團隊在產業化道路上共同面對的局面,盡管他們有著把甌瓷產業做大做強的心愿,但是用陳景煒的話說就是:“打開市場、讓市民接受甌瓷還需要一個過程,產品做好一點,今后一定會有生存空間。也只有先把產品做好,才有可能談到產業化。”
為了把甌瓷做好,朱小杰在著手設計前,搜集了很多古老的甌陶,放在自己的工作室反復琢磨。此外,他和他的團隊還跑了很多趟龍泉,看當地的青瓷作坊,與當地工匠交流,學習燒制工藝。不懈的努力已經有了成果,他設計的香瓜罐,解決了陶瓷界一個多年未攻克的密封問題,不靠錫紙和橡膠等外力,只用陶瓷與陶瓷的契合,讓蓋子和瓶身緊緊吸附住。
朱小杰有著把甌瓷帶向世界的雄心,他計劃著以后與國外先進的陶藝生產者合作,學習國際上的先進制瓷技術,他的團隊現在邀請了上海的營銷隊伍為甌瓷做市場推廣。前期的推廣早已鋪開:比如上個月,在溫州博物館策展以“觸摸甌窯”為名的“中國·甌窯青瓷精品展”;隨后在甌窯兒女館樓上開辦藝術攝影展,吸引人氣;今年5月,朱小杰將帶著甌瓷赴英國參加《代爾夫特·中國陶藝展》,這些策劃都有助于甌瓷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甌窯學會也積極向社會推廣,和各部門聯手開展了很多場普及、推廣、制作的活動,還邀請小朋友體驗手工做甌瓷、甌瓷制作進軍營、甌瓷配甌菜等活動。
“要擴大甌窯的影響,制作和贈送甌瓷禮品也是個重要途徑。”陳景煒說,甌窯禮品可以做得雅致且適合日常生活。甌窯學會正積極研究甌瓷釉色,目前燒制出的甌瓷禮品,包括江心嶼瓷盆、各類茶具、龍形甌字瓷盆、老板杯、十二生肖和“甌三彩”等。去年世界溫商大會上,1000多件甌瓷禮品贈送給與會的溫商代表,得到認同,受到好評。
“我們現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生產場地需要擴大,傳承人才需要培養。”雖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讓陳景煒比較安心的是,目前我市已經在起草建設甌瓷甌菜文化產業基地的方案,甌窯所在地之一、永嘉縣三江龍下村欲將甌窯文化品牌打造成旅游發展的核心力量。這些信號,對甌瓷未來的產業化,是利好消息。
來源:溫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