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陷阱多
中國古代陶瓷品類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偽的現象也層 出不窮。如何能夠正確辨別器物的真偽?瓷器收藏家楊華告訴記者,“古瓷的紋飾和款識看起來自然流暢,新仿的瓷器仔細看有臨摹的痕跡,生硬且不自然;古瓷歷經歲月,釉面光澤深沉潤澤,而仿品的釉面光澤浮于表面,不夠溫潤,甚至還會刺眼;古瓷的釉面開片緊密,而新瓷的開片呈開裂狀的較多。古瓷表面的銹與釉結合緊密,不易剔除,而贗品表面的土銹比較容易剝落下來。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礦物質也使其顯現出了獨特的顏色,與仿品有所不同。”
面臨贗品沖擊的不僅僅是古瓷,當代藝術陶瓷同樣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張先生告訴記者,“大師作品被‘貼花’成批生產的現象最具‘殺傷力’。那些在拍賣市場上成交價動輒成百上千萬的大師作品,最易被‘貼花’批量生產。這些贗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進入市場后其標價卻高達數萬元,如果進入拍賣市場,會損害市場秩序。還有一些工藝美術師,讓學生代畫作品,卻署上自己的名字銷售。即便是有收藏證書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現象。藏家在購買之前最好還是請大師本人進行鑒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復制現象也要格外關注,批量生產的是商品不是藝術品。另外,對于那些低于市場價格銷售的大師作品,藏家尤其要謹慎。”
瓷器從“藏古”到“藏今”要小心炒作
過去搞收藏的,都愛找五大名窯,明清官窯。但現在的客觀情況是,真正好的古瓷,遺留下來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難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買不起,那都得是上億的價位了。所以我覺得,大家的收藏觀念是可以改變一下了,改成收藏現當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它們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一樣不缺。“今天的精品將會是明天的古董”,我是認可這個觀點的。比如現在一個工藝大師,他的年紀越來越大,必然精品的產出越來越少。給它一段時間,一定是有升值空間的。
當然,在這個收藏過程中,藏家也要注意別受炒作的影響,使自己受到損失。自己得有判斷力。你自己得了解這個器物本身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升值太快的現當代瓷,也得引起警惕。那些賣到上千萬的明顯是不太合適的,這個價錢,我還不如去蘇富比、佳士得買官窯呢。一些價錢太高、升值過于迅猛的,倒也不見得是真賣出去了。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但是我認為新的東西就得是新的價錢,老的東西是老的價錢,否則是不合理的。
比如說,幾年前,北京有個公司做了一套“十全 十美帝王杯”。就很不錯。他把成化斗彩杯的十個品種都選進來了,而且每一個都是請大師級的工匠來畫,畫得又很精美。將近兩萬塊錢一套。現在的價格已經差不多漲到3萬了,而且據說還準備上拍。這就是個很正面的例子。首先,工藝要好,主題又選得好,價錢定的也很合適。我比較看好這樣的當代瓷作品。
對于現當代瓷器初級藏者,專家建議: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簡單地迷信所謂“大師”的頭銜。大師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滿意之作、一般作品和應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價值。第二, 有些人會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定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級別高,這不對。景德鎮2004年首屆陶瓷藝術大師的水準就相當高,且德藝雙馨,比如陸如、劉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現在這個市場確實過度紅火。在大師作品的帶動下,整個行業,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著水漲船高。這里面不乏也會產生泡沫,有風險,對此藏家要有清醒認識。藏家要學會鑒別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財藏的。不能將其完全看成是一種投資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