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國內二級市場上,相比古瓷而言,當代瓷器上拍量非常少,甚至很多一線拍賣行沒有將其納入公司的業務范圍,或者之前曾舉辦過此類專場,但試水并未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所以也就悄然退出了。然而,前兩年當代瓷在一級市場一直非常活躍,但近兩年的行情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落。至于原因,不景氣的經濟環境往往是被提得最多的,“藝術品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經濟現狀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瓷器的交易量。加之‘大師’頻出,被外界詬病,大家對‘大師’的作品更加挑剔和謹慎。”正泰瓷社總經理杜家玲說。藝術品經紀人于紅河也認為,由于前兩年過熱的市場,一些看上去供不應求的國家級大師作品被炒到了幾百萬的價格,“我不認為這些高價作品找到了真正的買主”。
此外,目前國內某些地區的瓷器在藝術上也步入了式微階段,如被外界熟知的景德鎮瓷器,由于手工藝人的農耕意識、小作坊的局限、工藝大師的急功近利等原因,使得富有“瓷都”之稱的景德鎮陷入了困境。于上個世紀70年代便開始主管我國陶瓷進出口工作的劉培金說,當代瓷器不應是一種家庭式的手工作坊,而應注入新的活力,應與外界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