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年人代表一個國家的現在,那么兒童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未來。因此,歷朝歷代都有以兒童為主角的文學作品,當代的藝術陶瓷上也有很多“童趣”的印跡。兒童的內心以及在表情上的不經掩飾,是為“童真”;兒童的童稚、嬉戲,以及行動上流露出的可愛,是為“童趣”。在繪畫藝術中,童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永恒主題。孩子們特有的神奇想象力,充滿著靈動與畫意。萬物都具有生命、具有人性、善惡分明的兒童世界,激發著作者的創作熱情。



涂少波作品【童趣圖】
作者用獨到的審美眼光去發現,用傳統的粉彩工藝表現形式,去完美體現兒童特有的天真爛漫,情趣天成,稚氣可愛。


作品描繪了幾個爛漫天真的童子在一起玩耍,整幅畫面呈現出兒童天真無邪的快樂,令人艷羨慕。

此作品猶如兒時母親做的小布偶。天真,是藝術創作的必須氣質,大師懷著一顆天真之心,也會用孩童般純凈的眼睛看人生,觀世界。

作品中兒童專注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僅讓人心生憐愛,更讓人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

作品采用了手工捏塑成型方法,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個用大碗喝粥的小孩。粗胳膊,粗腿,渾身沒有一處不是圓的,碗比腦袋還大,大碗舉過頭,天真的模樣直令人捧腹。



工藝美術大師孫立新作品【嬰戲圖】
作者用傳統的青花繪制技法描繪出富于質感的衣服,從中透出兒童圓潤的軀體,筆墨不多,但表現得極致。兒童的神情動態也刻畫得精妙入微。




工藝美術大師喻明福作品【童趣圖】
在藝術面前,我們全是孩子 —— 涵養童心,涵養趣味,學會趣味本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