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黃綠青藍紫,陶瓷彩練當空舞。古人崇尚自然、文人歸隱自然、畫家師法自然、陶工模仿自然,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現象。火與泥煉燒成的陶瓷,得以使制瓷人的智慧充分展示,讓自然界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在陶瓷的釉色上凝聚永恒。
紅之韻:祭紅(霽紅)殷紅艷麗,呈色穩定均勻,宛若紅色寶石。
相傳明朝 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并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消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 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于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后來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從那以后,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祭紅,但是這種殷紅色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
春【劉遠長作品】
青之韻:龍泉青色 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致、細膩!
青釉的歷史最悠久,自東漢創燒以來1800多年盛燒不衰,宋青瓷的成就已經舉世聞名。古陶瓷界有“北白南青”一說,北方窯口以唐代邢窯和宋代定窯的白瓷為代表,南方以唐代越窯和宋代龍泉窯的青瓷為代表。南宋龍泉窯可以說創造了中國古陶瓷史上的輝煌,其梅子青釉和粉青釉色瓷器,宛如翡翠和青玉。有人說,這青色來自窯場周邊的青山綠水,來自古人對大自然的崇尚,來自匠人對自然色的還原。將自然青山綠水依附于陶瓷的釉面,移至案頭、手中把玩,不亦樂乎?
龍泉青瓷粉青冰雪青姿【葉小春作品】
龍泉青瓷梅子青作品祥云玉柱蓋罐【夏侯輝作品】
綠之韻:綠釉
自然界植物之綠色是輪回的、有季節性的、短暫的。如何永恒,古人便將生命之綠很巧妙地移植在陶瓷器上。綠釉是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
20世紀80年代末的魚子綠天球瓶
釉色瑩潤如碧玉,釉面有細小開片,雕刻精美紋飾,現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白之韻:德化白瓷 潔潤滑膩,如脂似玉
德化陶瓷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制作陶瓷,至唐代陶瓷開始出口,到了宋代,德化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品。德化白釉器在國際上評價很高,被人稱贊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在國際上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觀魚彌勒【蘇清河作品】
雙童戲珠戲珠彌勒【蘇杜村作品】
藍之韻:祭藍
藍釉又稱霽青、霽藍、祭藍、寶石藍等,據《景德鎮陶錄》云:霽藍釉系用青料(鈷料)配釉合成。其特點是色澤深沉,呈色穩定。

海晏河清尊
此瓷尊肩頸之間雕貼一對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為耳。外壁施霽藍色釉,以金彩繪蕉葉、纏枝花卉等紋飾,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此尊需多次入窯和施彩,制作集雕、貼、凸壓之大成,工藝高超。霽藍色象征河清,燕子與“晏”諧音,整件器物蘊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