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華陶瓷大師聯盟聯合道教圣地濟源陽臺宮,共同舉辦的“瓷以載道”陶瓷藝術展等系列活動,在業內引起了巨大反響!此次活動,拉開了兩大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大幕,是道教業內和陶瓷業內的一次盛會。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執行主席孟樹峰先生向大家介紹參展作品
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中華陶藝界從白山黑水到蒼山洱海以及寶島臺灣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教授,與韓國陶藝家們,以道教文化和王屋山為題材,創作出60余件陶瓷經典之作,展現了“六大窯系”、五大名瓷的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芍^是對目前陶藝界的一次考驗與測試!其結果證實了中華陶藝界思想道德、藝術及工藝水平、堅韌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態!
現將本次活動的部分陶瓷精品之作奉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慢慢品賞陶瓷中自然天成的風韻和創造者的智慧……

與善同行 周炳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者善長的大雕塑手法,并吸收石灣傳統陶塑細膩技法,以抽象的造型塑造龍的形態,觀音采取傳統透明釉,龍采用石灣最常用的紅坤釉,對比鮮明,十分有裝飾味道。

福耳爐 陳壇根(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作品選用龍泉原礦瓷土,應用南宋龍泉極品梅子青釉及特級朱砂胎精心燒制而成,作品造型古樸穩重,線條流暢,釉色精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現代龍泉窯上乘之作。

耀州青瓷刻花云朵蓮瓣紋愚公移山 孟樹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最簡樸的桶柱一細一粗的重疊直聳偉岸,是道的“高下相傾”和小大、陰陽的相生??谘厣峡痰牧湎樵坪偷讕瓦叺纳彴甑朵h犀利,同玉潤的青釉現出了耀州瓷的特色。大片的身桶上刻《湯問》和《愚公移山》一老一新兩篇文章,表明了主題。整體的藝術風格是簡潔直觀。

歲歲和合 寧鋼(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作品“歲歲和合”是以高溫色釉做背景,烘托出自然的田園景色,經過1320度燒成,在此基礎上運用粉彩手法進行裝飾,將稻穗作為畫面的主要環境背景,荷花和鶴參差在稻穗中,再次經過800度的高溫燒成。畫面中的“稻穗”寓意為“歲歲”,“荷鶴”寓意為“和合,”將其組成畫面,構成“歲歲和合”的吉祥畫面。

天道缽 張金偉(鈞官窯博物館館長 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手工拉坯,制作精良,唐代制式,飽滿端莊,釉色玄妙,黑中泛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源祭 賴慶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老子《道德經》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張,道是天地之源,天地交合而萬物生。作者正是借此道家思想作為創作元素,以云南建水紫陶與個舊錫工藝巧妙結合,陶器身鉤描身靈之形,綴滿代表生命的星珠,底部用古錫玄默工藝制成托底,表示大地母親尊天道而厚德載物。作品整體喻意天地合而孕育眾生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諧發展的思想觀念。

高鼓花樽 李人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取材于廣西古代銅鼓造型精髄。器表飾紋參考銅鼓、壯錦、花山壁畫的裝飾,刻飾古人競舟舞蹈和翔鷺穿梭往來等生動場景,表現我國少數民族歡樂、喜慶景象,塑造了一個有別于中原文化、有濃厚壯族特色又具現代氣息的陶藝作品。

雙龍玄紋 楊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傳統鈞瓷泥胎,手拉坯成型,雙龍耳對接,煤燒。作品旨在表現剛勁又規整的弦紋和雙耳活環的動態美,活環是長環形打破了以前的圓環形,此品經過窯變玫瑰紅中透紫、弦紋脫釉更顯示鈞瓷的棱角之美。

仁壽·紫氣東來 謝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以道家玄武為題材,以老子出關為背景,該壺蛇梁龜身,顯靈物神韻。合尊仁崇壽思想,蘊傳統文化哲理。

漢風 殷俊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作品以四神圖案為主題,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兩漢時期,四神演化成為道教所信奉的神靈,使四神充滿了道教的文化思想。此作品注重精神氣質的表達,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取大勢、現實的和幻想的世界全部嚢括。古樸豐滿的意境,夸張奔放的運動節奏,壯闊深遠的場面,都給后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

道法自然 葛軍(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此作品設計元素提取自道教文化中囊括的太極陰陽理論、太極拳的招式、方圓的對立統一等等,而這些元素共同凝聚而成道法自然的視覺表現。通過“色飾法”用兩種泥巴去詮釋黑與白的微妙關系,引人去品味去解讀。

老子問天 蔣國興(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材質,塑造了一尊若有所思的老子形象,表情貌似嚴肅,卻又不乏一絲調皮有趣,尤其是緊閉的雙眼和豎起的手指造型更是增添了畫面的故事感,作品基于傳統重在積極創新,動靜結合,是對傳統紫砂文化的另類解讀。

陽臺夕照 葉建新(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造型上選用雙面鑲器,在頂部以抽象藝術表現手法雕刻山形,用豐富變化的顏色釉做底,經高溫燒制,呈現出霞光夕照的畫面,依托顏色釉自然形成的山形,正面用水墨技法在釉上繪制陽臺宮近景,背面借助山形走勢,巧妙的將陽臺宮遠景若隱若現的表現出來。創作者以道家的自然觀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入手,展現道教勝地王屋山陽臺宮之玄妙。

道真陽 范有詳(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道真陽”新彩骨瓷裝飾易梅瓶,以寫意的形式表現道家文化三清象素和紫氣清陽的純中國逸然取向塑影。

王屋山初陽圖 王一君(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畫面山勢險峻挺拔,彰顯王屋山的恢宏曠奧。冉冉升起的朝陽代表道家學說的陽氣充盈,象征正能量的生命力。一抹藍天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寓示天人合一理念。

問道 蔣立平(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道家倡導“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源,也常被用來引導人們對生活秉持積極、正面的態度和自覺遵守倫理道理?!秵柕馈反杀P采用高溫顏色釉燒成,不同顏色經高溫煅燒交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下方靜坐的人物背影,更是增添了幾絲安靜平和的氣息,同時帶給人無盡的思考空間。

鐵繪魚蓮瓶 閆保山(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此作品采用磁州窯最具代表的黑白裝飾,把魚和蓮花生動的描繪于瓶上。寓意平平安安,人心向善,富貴有余。

八卦鼎 朱文立(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
八卦鼎是創意于道教的熏香爐, “八卦”的圖像是道教信仰“道”的變化無窮的象征。其腹圓鼓,八卦爻符突出,也象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三足是異形怪獸,有鎮宅辟邪之意。上面的蓋呈瓦棱狀,飾有三條龍形云紋,中立寶葫蘆,內置盤香,煙可自葫蘆瓶中裊裊升起。左右兩耳,呈巨龍凌空狀,令人遐思。寓意豐富的構形,配以天青釉色清純,具有深邃的美韻。

道玄缽 劉建軍(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一氣分合倉海天,桑田何處問青玄?
洪荒破裂八千里,孕化乾坤不記年!
作品用瓷來演繹中國傳統人文精神“道法自然”的偉大的思想。采用獨創的天玄釉,傳統手工成型,施釉工藝采用:內釉采用刷釉法;口沿部采用燒釉法;外釉以改傳統的浸釉工藝為霧化施釉工藝。并根據釉料在干燥和燒成過程中的收縮變化肌理,使釉面產生開裂之變。
器物內面的天青色,就像萬里晴空,外面那層土黃的釉面布滿開裂,如廣闊的大地,干枯的河床,引人感悟、玄想……

婺窯灰釉扁瓶“愚公移山” 陳新華(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取婺州窯泥,塑其瓶身,手書《愚公移山》一文,瓶身不施釉,顯泥胎本色,瓶頸部施以灰釉裝飾。燒制后瓶身泥胎本色質樸,猶如厚實大地,瓶頸在灰釉的裝飾下猶如王屋山一般高聳入云,與瓶身所書《愚公移山》一文完美契合,是一件文化與瓷器碰撞、交融下的產物,是一件思想火花綻放后留下的痕跡。

瀚宇 郭愛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作品以三彩的夢幻之多彩勾勒了宇宙的浩瀚與神秘,用"太極"的陰陽變幻加以溫潤如玉的汝瓷、鈞瓷做點綴,表現一種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以及東方哲學的韻味,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青瓷雙耳爐 李邦強(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本作品選用龍泉原礦瓷土配制,經1300℃精心燒制而成,釉層肥厚,釉面瑩潤光亮,造型大氣而靈秀,端莊而生動,表現出淳淳純美的藝術風格。

無極 金魏(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
作品“無極”把代表道家的標志符號與王屋山相結合,映射了王屋山千百年來的道家文化遺存。無極本為黑白,作品中卻選擇了藍色作為作品的主色調。因無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而王屋山高崇入云,亦像是天地混為一體之景。這就是王屋山天地人和所帶給我的感受。

老子 鄭少偉(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老子:慈眉善目立于天地之間,身穿道袍,有右手持道德經,左手指天!將“道”乃宇宙本體、萬物之根源這一道家思想滲透到神情、造型姿態中。

天地有道 岳振(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此創作為一件碗型作品,中底部用兩條游魚自然游動,構成道家陰陽八卦標記,內外壁和沿邊設計成連綿起伏的群山、云、水,寓意道在天地間。作品取義為道家崇尚自然、逍遙,從不默守清規和法無定法,又處處有道的要旨。

孫思邈塑像 周曉冰(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是經過1200度柴燒而成的手捏成型陶塑品,表現了他晚年隱居的一種狀態。制者根據文獻資料簡約介紹,個人主觀的理解,歷史記載中的藥王孫思邈是一位修道成仙的圣人。他在中國道教文化的潤養中,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投身于中醫藥的研究,為民治病。孫真人羽化后,就葬于王屋山。

洞天悟道 李勝強(中國陶瓷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王屋問道洞天中
層林疊嶂靜心聲
潛中修身度自我
云行仙道降眾生
本作品采用傳統手拉坯制作成型,滿釉支燒,煤窯燒制。器形簡練流暢,端莊古樸,釉色渾厚凝重,瑩潤剔透。內部呈純凈天藍色,道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源,神明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完全融入道教思想。器形外部采用傳統鈞瓷銅紅釉,自然窯變成色,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似山巒起伏,洞天福地一般,祥光普照,隱喻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

修煉 鄭建平(雕塑家)
作品系列材料采用素燒陶。以瑜伽愛好者美妙的身型為素材,用泥片卷塑的造型手法,表達對瑜伽修煉者的敬意。

月泉琴音 鄭國明(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以“紫砂泥”做胎體與釉藝創新結合的材質之美。形體表現老琴師專心在投入古琴表演的神韻之中,形態逼真,刻畫精細,動作自然,巧妙地應用紫砂泥作為膚色,衣服結合古亞金釉燒制,古琴則用鐵銹釉,相互襯托對比,表現出特殊質感,質樸大氣、色彩深沉厚重且富有變化。作品實現了材質美與雕塑美的統一。景與情結合、象與意統一,形與音的結合,猶如高山流水之感,極具詩情畫意。

道法自然 開四海(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師)
此壺以道教的“道法自然”思想為中心,以道教的寶器葫蘆為主題,選用原礦紫砂本山綠泥制作。 此壺線條飽滿、莊重,通過裝飾的手法處理壺鈕、壺嘴,既充分表現了紫砂的材質美、造型美的同時,又表現了道家的“處處皆自然,自然皆道法”的思想。

勻凈瓶 李欣營(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鈞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神奇妙絕”顯著。“道”為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作品“勻凈瓶”運用鏤空技法,以道教文化中的“道”為主題,與鈞瓷文化相結合彰顯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呈現了鈞瓷文化與道教文化的完美融合。

瓷道合一 梁亞萍(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采用純當地礦物質原料、手工拉坯成型、1300℃高溫燒成。盒蓋裝飾耀州瓷傳統菊紋飾,釉色淡雅,盒內刻道德經文。整體采用傳統陶瓷器物與道家、道教文化精神的互攝關系,是陶瓷實用性、藝術性與道教哲學融匯的工藝與審美兼容的一件耀州瓷臻品。體現了道教追求延年益壽、祥和福瑞“以瓷載道”的一貫情趣。

黑釉小口瓶 馬會昌(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師)
此件作品采用手拉坯創作手法。雅素而深沉,既寓剛于柔,又寓柔于剛,依附著理性的中庸,克制著極端的脆性,追隨著中國文化的諸多特點,蘊含了東方哲學的思想理念。既體現了北宋早期對唐代美學風范的繼承與因襲,又有溶入了理學思想對唐代審美的修正意識。

建水紫陶殘貼馬蹄樽 孫振華(書法家,個舊群眾藝術館館長)
以建水紫陶為載體,選擇腹大口小之形,意為向上大襟懷,裝飾以建水傳統手法加上晉人尚韻的書風,內容為古代經典詩句,給人以大氣極簡耐品之感。

秋韻 潘康明(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秋之成熟,秋之肅靜,秋之靜美,即便是秋之蕭瑟也是濃濃的韻味,意蘊雋永。秋土厚實、仁慈,才孕育出秋果累累,這一切都會讓人感動,陶塑《秋韻》用人體的肢體語言對秋的解讀。

越窯秘色瓷荷居三足蟾蜍 聞長慶(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據記載:劉海是道教傳說中的神仙,是八仙中呂洞賓的徒弟。劉海戲金蟾為仙宮之物,被視為吉祥的象征。造形簡約,線條生動流暢,取大自然吸日月之精華的千峰翠色溶為釉,高雅清秀,設計新穎巧妙,體現了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體現了象形取意,抽象與自然結合的造型特征。

輪回 吳松(自由陶者)
以朽木為載體生長出木耳,在輪回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脫離“業”,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達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眾生的達官貴人,還是跪坐街頭以行乞為生的乞丐,都不可能避免的進入六道輪回中。而在輪回中,神無權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業力所決定。根據人自做的業力,而產生千差萬別的苦樂果報,我們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的掌權者。
有了輪回,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非常道 鄧紅錦(云南省陶瓷工藝大師)
作品在干坯上雕刻曲折凹凸,保留局部光滑。整體施釉,燒制溫度1260度,氧化焰。陶作整體充滿目標與路徑的暗示,有矛盾的調合意味。并以施釉的方式表現融溶。

競放 鄒明林(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表現一種花開富貴,積極向上的精神。一枝枝待放的花蕾,象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希望之所在。

葛仙翁造像 宋建民(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葛洪是魏晉之際道教理論漸趨成熟的關鍵時期,為道教傳承發展的代表性人物。葛洪于東晉時期對道教理論體系的建構在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其構建道教理論體系的努力,主要體現在其所著《抱樸子》一書中。作品《葛仙翁造像》采用單色刻瓷表現手法,充分體現道教懷樸抱真,清靜無為質樸純真的立世思想。單純代表手法切合道教質樸純真思想。

鼓韻 張志忠(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邢臺市邢窯研究所所長)
該作品以中國古代道教樂器“鼓”為創作元素,結合邢窯莊重素雅的風格,經巧妙構思,精心手作,經1340度高溫燒制而成。造型獨特,線條流暢,韻律富足,為原創作品。

百里行松聲 劉小剛(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本幅作品為20寸月光平骨質瓷青花山水坐盤。作品以王屋山名跡為主題思想,采用傳統的山水畫表現形式,運用陶瓷載體,加之青花色彩展示。每一筆都表現出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的意境。畫面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青花色彩飽滿,點染沉穩,展示出王屋山傳奇之山川景色,亦美亦色,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王屋山美景的向往之情。

山水之間 龐永輝(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山水者,天地之造化,剛柔者,自然之物象,道者,法則是之。此作品依道之陰陽,相錯相吸,賞山水之自然,合人文之品性,舒自我之情懷。游于藝,感化土與火之精異,出單純,空靈之境象。

無象 劉光甫(河南省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平頂山學院講師)
《無象》采用1300攝氏度還原焰燒成,通過極簡的造型構建出作者心中“道”的形象。圓寓意“無頭無尾、無所不容、包羅萬象、無為無住、無相無體、無有無無”,不以個人意念去改變道的運化,型隨意走,自然生動;蓮寓意“臻于至善”,代表了道家的根本信念。

清者自清 宋賓(河南省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尚青尚黑是道教文化崇尚之色。其在陶瓷中表現最突出的,而這些釉色與道教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的“水”有關。故本件作品采用景德鎮青白釉作為裝飾,釉色青潤肥厚,雅致。采用泥片成型的技法,利用泥片的自然形態,一氣呵成,塑造了似山川似河流的仙風道骨人物形象,表現了棄世脫俗的人格美。寄托了作者對道教文化的思想認知。

共生 周貝(平頂山學院教師)
作品《共生》是將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的狀態抽離出來,以纏繞蔓延的形式向上生長,腹部白色部分是對幼芽和水滴的隱喻,表達生命孕育、生長、與水及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是對自然界萬物共生和諧融洽狀態的陶藝再現。

老子 崔國營(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師)
《老子》以道家師祖老子為原型創意設計。老子神態安詳、長發飄逸、超然物外,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用“德”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作品寓意天地之間萬物都是空相,都要依據自然規律而行。

老子 方圓(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
本作品在白瓷板燒成后,采用新粉結合的方法在釉上彩繪并烤制815度而成。是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技法,畫面簡潔明了,刻畫岀我國道教文化創始人“老子”的形象。

天狗 房峰(河南省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平頂山陶瓷學院教老師)
《天狗》以道教神仙二郎神的哮天犬為原型,表現了天狗生動活潑的一面,狗道教中象征著忠孝節義,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象征忠。”

山不在高,有仙則明 李仁水(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振興中華離不開民族精神,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有一個具有自身特色、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共同精神家園。愚公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愚公是我們世世代代心中的神,心中的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精神不倒、民族興旺,這正是我創作的主題思想和寓意。

彝風悠悠系列·頌 何霞(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師)
該作品是將支格阿龍降鬼神圖立體化,配合頂端的畢摩頌唱雕塑,采用較為深沉的暗紅色彩,體現出彝族宗教文化神秘、傳奇、原始、象征的特點。

砥礪 劉艷斌(平頂山陶瓷學院教師)
曹丕 《以鄭稱為武德傅令》:“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通過青銅紋樣與石斧造型元素對陶藝作品進行藝術夸張,作品線條硬朗而明確,展現磐石堅毅之美。器物采用粗泥制作,下半部分裝飾青銅紋樣,粗中有細,堅硬之中饕餮紋樣環繞,作品以石斧的形式比擬山石屹立,以砥礪石的形象矗立在天地之間,是對自然力量的歌頌和贊美。

包容與分享 呂竹玉(國際樂燒藝術家協會創辦人)
《包容與分享》采用1250度還原焰燒成,為玉窯柴燒松柴灰釉陶器 。該作品將大腹變形之器視為包容,包容人間萬物百態,將茶壺寓意分享。壺,本為分享之物,在本案中則為分享萬物之心聲。

道法自然 徐榮洪(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師)
此作品有感于《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辨,用建水紫陶的古樸大氣的器型去承載心中的感觸。

道教重生 薛勝利(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作品采用耀州窯傳統制瓷工藝,以刻花、剔花的手法將人物與風景表現的栩栩如生,其釉色溫潤、構圖嚴謹。結合王屋山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道教文化圣地為主題,以孫思邈是道教養生最具有力的實踐者和驗證人,體現出清靜自然、無欲無求、身心兼養的道教養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