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是中國福建省最大入海河流,是福建重要的母親河。1991年和1992年,福建省閩江流域規劃開發管理辦公室組織閩江江源考察隊,兩次對閩江江源進行考察,確認建寧縣均口鎮臺田溪為閩江正源,閩江源流為臺田溪—水茜溪—九龍溪—沙溪—西溪—閩江。臺田溪源頭從嚴峰山西南坡巖下流出涓涓細流,并在峭壁下匯成一口約三四平方米的水潭。為此,“閩江辦”在源頭處的峭壁鐫刻“閩江源”三字摩崖石刻。閩江的三大主要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后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臺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瑯岐島注入東海。
熊國輝青花作品《臺田村風貌》
作品描繪的是閩江源第一村臺田村的風土人情。走進臺田,一眼望去,盡是原生態的山林景象,闊葉林、混交林、灌木叢,全村以山地為主,其中國家生態公益林面積2.1萬畝,國家自然保護區面積1.2萬畝,可以說臺田村是個名副其實的自然公園村。作為江河源頭村,生態是臺田最大的財富,閩江源頭是水土流失敏感地區,源頭的居民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臺田所在的建寧縣通過實施“造福工程”幫助閩江源核心區村民逐步遷出保護區。在臺田村的一個自然村,原有20戶村民,現在大多人去樓空,村民為了源頭生態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熊國輝在創作時也把生態作為表現的重點,瓶身用實筆寫意的技法寥寥數筆,濃墨重彩渲染出村莊周圍植被的主體,村莊被包裹在層層的闊葉林中,臺田村幽靜、蒼翠的自然神韻表現的淋漓盡致。臺田村地處閩中,閩中是福建開發最晚的地區,閩中移民大部分是閩北移民的分支。這里青山長綠,植被多樣,宜于農耕。但由于谷地狹窄,水陸交通不夠暢通,與外地交往歷來比較困難。特殊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養成了閩中人知足長樂、眷念故土、安土重遷的思想,體現在建筑風格上,形成傳統民居外觀純樸、不求奢華、講求實用的山林文化氣質。閩中傳統民居的主要類型有“一明兩暗”、“三合天井”和“連排屋”、“土堡圍屋”等。由四周極其厚實的夯石生土的“城堡”環繞著中心合院式民居組合而成,是閩中民居的一種獨特形式。

熊國輝,生于1957年,江西景德鎮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首屆景德鎮市工藝美術大師,綠寶石玉瓷網簽約的著名陶瓷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景德鎮陶瓷名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高嶺陶藝協會會員,景德鎮珠山畫院陶藝中心副主任,
自1984年大學美術系畢業后,一直從事陶瓷藝術專業創作。作為當代陶瓷藝術“傳統派”的代表之一,他對藝術潛心研究,勇于創新,把傳統陶瓷技藝與現代審美觀念相融匯,創作出了一批有強烈藝術個性的陶瓷藝術作品。其作品涉及青花,高溫顏色釉、陶藝、珍珠釉墨畫瓷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熊國輝對水墨畫偏愛有加,在汲取中國水墨畫的文化精髓上,不斷在陶瓷上進行探索和嘗試,終于在陶瓷領域創制出力作珍珠釉墨畫瓷。其作品富有濃郁的中國水墨畫色彩,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藝術享受。從藝30年來,熊國輝的作品深受國內外陶瓷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和好評。他創作的珍珠釉墨彩瓷盤“春風得意”、瓷瓶“山幽水靜”、“山色朝晴”,瓷版“江南春曉”等作品,相繼在第三屆、第五屆、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上榮獲銀獎。其作品珍珠釉墨畫瓷板“江南情”獲得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項——笫十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山花獎”,作品《江南秀色》被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