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剛 男,1958年生于遼寧省海城市。現任教于鞍山師范學院藝術系。
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張世剛是享譽書壇的著名青年書法家。在20余年的書法學習和創作實踐中,他以其古雅的風格,引起書法界及書法評論家的關注。其國畫與書法一樣以十幾年如一日的勤奮及體察入微的實踐和感悟,贏得了國畫界專家的好評。
張世剛書畫風格清秀、雋永、古風盎然。這與其對傳統的尊重和追隨精神是一致的。功力深厚,氣格華滋。由于對傳統文化的深諳和心儀,使得其作品有別于時下流行的書畫風格,被公認為是最具“古典精神”的文人書畫家 在我的印象中,畫瓷一直都是些工匠人干的事,很少聽到或見到書畫圈里的人蹲在作坊里寫坯作畫。不過我一直想有機會體驗一下那個過程是什么感覺。終于有了機會,在景德鎮我實實在在過了一把畫瓷的癮。這很有趣,其中的兩個過程讓我感到特別有意思。
首先是畫瓷坯的過程。在瓷坯上書畫不比在宣紙上書畫。平時習慣于宣紙上的揮灑,突然輪到在瓷器上涂抹,著實感覺異樣的新奇。既陌生又好玩,有一種像發現新大陸的興奮,同時又有一種“吃厭魚兒又撿蝦”的心情。在這個過程中,對色彩的判斷尤其令人興奮,因為畫坯所用彩料的顏色在燒制前后截然不同。諸如青花、釉里紅以及各色彩料間的相互搭配更讓人生起對未來的期待意識。至于在筆法的提、按、轉、折、走、留、頓、挫,色彩中的干、濕、濃、淡、焦、渴等,這些在宣紙上豐富多姿的轉換運用在瓷坯上也都具有了挑戰性的意義。因為這一切都是未知的,正是由于未知才更具有趣味性。面對潔白的瓷坯,起初心里一直沒底,遲遲不敢落筆,不知一筆點下去會出現什么效果。同時也生怕沒深沒淺觸破了酥脆的坯子,一張宣紙價廉沒負擔,如果不成撕了重來,可是瓷坯上書畫不成,總不能像宣紙一樣隨手毀掉,畢竟是多道工序而成,縱然不能成藝術品,燒成后也可成實用器
皿。因此心里總懷有一種自設的書寫障礙,不敢下筆。然而鼓足勇氣落下第一筆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先前的擔心都是多余的了。行筆的節奏、點畫的變化一如在宣紙上沒有任何障礙,相反的,倒更加感覺到了在宣紙上無法得到的輕松與自如。筆、色、水、坯的完美交融,和諧一體的有機變化令我心神愉悅,暢快無比。于是,不知不覺中增強了畫瓷的自信心。在落筆的瞬間,美妙的靈感、幽雅的意境都會隨著點線的流動不期而至地進發出來,躍然于瓷坯之上,氣韻生動,情趣盎然。
其次是期待的過程。在胎坯上的每一點畫都很神秘,所謂神秘并非不可思議,而是每一點畫在著胎后于成瓷時的效果都會有一種不可預見性。你只有等待它在“烈火中永生”后的輝煌。這種不可預見性有時是不由自主地忐忑不安,有時更是莫名其妙地喜悅輕安。不安的是可能前功盡棄、雞飛蛋打;輕安的是一定大功告成,如愿以償。畫好的胎坯,經過吹釉,入窯,燃火高燒,觀察調溫,最后出窯,就像自己的嬰兒入胎住胎、臨產降世一樣,這個過程中,期待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期待雖然有些痛苦,但更令人心生歡喜。這也就是所謂的“痛并快樂著”。
這兩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情趣在以紙絹為載體的書畫創作中是很難體會到的,它所帶給我的愉悅更是未曾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