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王者歸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系主任鄭寧是宋瓷的擁護者,他說:“在唐以前,上層人士多使用銅器,下層百姓多使用陶器,瓷器的燒造完全是民間自發的,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普及。到了唐朝,經濟的發展使得銅幣不夠用了,銅被禁止用以日用,瓷器代替了銅器,迅速發展普及起來。這為宋瓷的巔峰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基礎,加上宋代理學和禪宗思想的發展,典雅、質樸、含蓄的審美影響著當時的陶瓷工匠,他們崇尚質樸,鄙視過分的人工雕飾,五大名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這種審美一直到現在還影響著日本、韓國的陶藝風格?!?/P>
至于明清瓷器,鄭寧認為:“中國歷代的瓷器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宋的典雅,元的奔放,明的簡約,清的繁復。明朝很多時候是在仿宋,但不再刻意追求精神境界,美學高度與宋朝無法相比,但彩繪的出現為中國瓷器發展出一條新路。清朝事實上是中國陶瓷工藝技術水平最高峰的階段,當時的瓷器胎質縝密,釉質細潤,法國人雷奈·格魯賽就認為,清朝的雕塑和繪畫明顯衰落,陶瓷卻是絕對的頂峰。乾隆后期,中國瓷器逐漸走向衰落?!?/P>
呂品昌也說:“宋元之后,盡管每個朝代都有燦爛的作品出現,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特別從美的創造性來看,我認為瓷器創造性發展進程大大放緩了,元以后一直到清,包括器型、裝飾,變革的力度、創新的力度在減緩,盡管在樣式上不斷有增有減,但從創新的角度衡量,是一直在滑坡。”
創造力的減弱,被呂品昌認為是因為是匠人因循守舊,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傳統資源的當代轉化問題研究不夠,而遵守前人遺留下來的東西就有吃有喝,他們也沒有再去創造的壓力。當下的傳統陶瓷產區如、景德鎮、宜興、醴陵等都存在同樣問題。
陳海波對于呂品昌的看法表示認同,他指出,今天當代“大師瓷”的癥結也在于此。例如,同樣是塊瓷板,珠山八友可以在上面詩書畫印,而當代的大師不要說吟詩一首,很多人書法都寫不好,面臨很大的問題。但是,今天很多藝術家都做瓷繪,其中包括沒有繪畫基礎的,只是在那里描。表面上看,繼承得很風光,實際上,真正好的藝術品并不多。
一個很讓人郁悶的現實是,中國瓷器曾經是歐洲貴族才用得起的東西,而現在,隨便一個歐洲餐館都有可能把中國瓷器當作一次性餐具隨意處置。對于當代藝術陶瓷來說,昔日王者歸來,還需要某種東西。
按照呂品昌的想法,這個答案是這樣的:“從中國陶瓷的高峰來看,個性追求和思想境界,原創的精神都是構成高峰不可或缺的元素。不管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大師,只是看我們的大師能不能把重點放在原創精神和作品的思想追求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