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陶瓷,愛的真誠,愛的深切。它溫潤不霸氣,內堅不露鋒芒。簡潔卻有博大的內涵,那華麗的身姿、高貴的氣質、端莊高雅的氣度,無時不惹人蕩漾心腸。無瓷不貴,無文不雅,瓷益智,文養心。當英國航海家德雷克爵士在太平洋上攔劫西班牙船隊并將船上貨物運抵加利福尼亞時,中國的青花瓷被帶到了北美,當這些西方人第一次見到中國瓷器時不由驚嘆: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迷人、更完美的事情了。
遠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發明了制陶技術,瓷器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東漢時期原始青瓷已進入成熟階段,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發明在浙江完成。而釉下青花瓷器則最早起源唐宋,成熟于元代,流傳至今。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點土成金,使這種土與火的結晶逐漸從實用躍至殿堂,曾一度成為帝王貴族財富與地位的象征。初唐以后,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至世界各地,與絲綢、茶葉等一起成為中國外貿和外交的重要載體。陶瓷藝術的每一次變革也都是不同社會文化與審美價值碰撞的結果。
在百花齊放的藝術世界中,當代名家畫瓷歷史相對較短。百年來,投身畫瓷創作與革新的藝術家們,在傳統的道路上沐浴著時代之光,在傳承古老藝術形式的同時,為其注入全新生命活力。終于在21世紀的今天打開了陶瓷藝術固守千年的大門,使瓷瓶、瓷板化身為繼紙張、帆布之后又一載體,為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們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創作領域。
畫瓷作品和書畫作品相比,有人做也有天成,這恰恰突顯了它的趣味。這種趣味天成帶來的快感和沖擊力在一瞬間是大于在宣紙上繪畫所帶來的感觸的。加入到瓷畫藝術創作中來,一掃傳統工匠藝人畫瓷的俗氣。當代書畫名家在景德鎮制作的素胎器物上,把釉土當紙墨創作,猶如在宣紙上作畫一樣的感覺,追求一種大氣磅礴的中國畫味道,并融于書畫家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后經窯中施釉等十幾道工序之后,在氣窯內高達1480攝氏度的高溫連續燒制11小時,才能變成美麗、明亮、純正的青花瓷顏色。由于胎質、釉質、溫度等諸多條件影響,出窯后瓷器的精品率只有30%左右,所以一件完美無缺的瓷器藝術品自古亦是來之不易的,工藝的復雜也增添了它珍貴的存世價值。
“名家畫瓷”無疑掀起了中國瓷器藝術的新風,突顯增添了瓷藝品的魅力和內涵。各類名家已是在相應藝術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本來就是極少數的精英群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就已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審美特征和發展印記,在這些人通過創作提升瓷器藝術品審美價值的同時,對于自身也是一種有難度的挑戰。瓷藝畫不同于平面創作,特別是瓷器是圓的,十分強調追求立體感,在繪畫中要格外注重繪畫的連續性和立體表現,因為每個面看都要漂亮。因此,需要進行大膽創造,在繪畫構圖上和裝飾效果上,要有一些新的構思才行,并經過多次嘗試,才能求得瓷藝畫與瓷器的完美結合。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李延聲說道:書畫家比較有創意,而陶藝家本身是單獨地在陶瓷語言上尋找靈感。任何藝術門類都有它的特長和局限性,要做的是把他們各自的特長發揮到極致。
如今,書畫領域已在藝術市場的交易中占有顯要份額,每季的拍賣市場交易額更是屢創新高,而名家創作的瓷畫藝術則剛剛進入投資者和收藏家的視野。畫家畫瓷專場也才是近幾年才出現在拍賣中,由于興起時間短、大眾認知度有限,故市場還尚未成熟燙手,價格也大多處于比較合理、理性的增長階段,同時存在著巨大的升值空間。實踐也在向世人證明,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陶瓷繪畫,利用成熟的顏料與材料的科技進步,幾乎可以容納當代國際所有美術形式的繪畫表達,不僅如此,更是具備了其他媒介難以想象的美學浪漫和神奇。四海傳文華,九州盡芬芳,相信名家畫瓷,定會成為這個世紀一番佳話。
近幾年拍賣場的新寵———中國書畫家畫瓷拍賣專場,每次亮相都有不俗的戰績,無論是從成交額,還是成交率,都次次刷新著瓷畫作的拍賣歷史。早在2008年,著名畫家范曾的“老子演義青花畫缸”就以134萬余元成交;2009年王錫良粉彩《黃山四千仞》瓷板拍出了782萬元;而在今年5月的嘉德拍賣中,王大凡《禹王治水圖》粉彩瓷板更是拍出了920萬元的高價。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如王鏞、龍瑞、彭先誠、方駿、朱新建、朱道平、江宏偉、徐樂樂、霍春陽(微博)、鄧林、韓羽、張桂銘的畫瓷作品都以高價悉數成交。
“名家瓷畫作品帶來的沖擊顯然具有更高的文化屬性,這個潮流的出現,對于當代中國陶瓷創作十分重要。換一個角度,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包容、大智慧、不狹隘,都是產生偉大作品的基礎。因此,名家瓷畫與當代傳統陶瓷創作領域所出現的新文化撞擊,是一個極具觀察價值的現象,如果這種沖擊可以為中國當代陶瓷帶來新的格局變化,那么,這也將是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發展史上最值得書寫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