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饒曉晴對陶瓷傳統工藝的許多技法已經運用自如,對產生色釉窯變的火候往往能把握得恰到好處。然而,讀饒曉晴大師的作品,除獨到的陶瓷工藝之美外,更有一種脫胎于文人意境的藝術神韻。
筆者曾在大師的工作室偶見《泉聲霧洗面琴韻伴人生》大瓷板,只見畫面云霧繚繞,山泉流瀉,于氤氳的柔美之外,又見山峰嵯峨、危崖峭立的硬朗之美。于山澗的獨木橋上,頭戴斗笠的老叟神情莊重,懷抱古琴的孩童天趣盡露。山崖上松根虬勁,枝葉繁盛。作品雖然還沒有用高溫顏色釉對山體和植被做渲染處理,以體現深山秋天的意韻,但已能看出大師憑借深厚的功力,把虛與實、柔與剛、明與亮、近與遠、高與低、老與少等對應關系巧妙處理。把由強烈對比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很自然地滲透在山水人物之間,充滿著巧變的靈動,流淌著神奇的韻律。
饒曉晴把傳統的“三遠”山水畫技法結合陶瓷工藝創新運用,在《泉聲霧洗面 琴韻伴人生》中,用“平遠”表現遠峰綿延,用“高遠”表現危崖壁立,用“深遠”表現山谷幽深。“遠”是大師借助山水的一種精神向往,從現實通向理想,從瞬間通向永恒,從自我通向眾生。饒曉晴把似乎不可能同時運用的三種技法合理調動,創造出特殊的視覺張力,幻化出非同尋常的藝術魅力。
《泉聲霧洗面 琴韻伴人生》的創作開始于2006年,直到2007年下半年基本完成,但最后一道上顏色釉的工序遲遲未動。饒曉晴認為一件讓自己滿意的優秀作品必須有三個要素:風格鮮明的藝術語言、傾心投入的嚴謹創作、妙趣天成的偶然效果。這件作品在一年多時間里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和藝術靈感,產生出讓自己很滿意的藝術效果。但最后一道工藝高溫顏色的燒制,存在不完全可控的偶然性,大師擔心會留下創作遺憾。到2008年農歷正月,他才下決心放下其他創作,全身心投入,靜心填彩,用心燒制。出窯時,看到瓷板上如心所愿,綻放出層林盡染的深秋意韻,大師才解去擔心,流露出喜悅的神情。
幾十年,在陶瓷藝術之路上一路走來,饒曉晴用高超的陶瓷工藝展示高超的傳統山水技法,融入文人情懷,表達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情感體驗,感悟出生命的價值和力量。大師在工藝之外的藝術之美中,傳遞著生命的精神力量。
《泉聲霧洗面 琴韻伴人生》成為銘刻饒曉晴藝術之美的一個經典。